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创新文化 > 创新案例
 
加强研究所综合优势集成,打造依托大科学装置的多学科研究基地
2009-07-22|文章来源: |【
 

  高能所在粒子物理、加速器和辐射技术及其应用等的若干领域承担着系统集成、学科带头、高精尖技术攻关等重要任务,总体上学科基础比较雄厚,技术储备比较丰富,有一定的科技开发与应用性。在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的讨论中,高能所大多数同志都认为,高能所长远发展方向及其在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定位是依托大型科学装置的多学科交叉研究基地,要加强与北京地区的科技机构和大学的密切合作,共同建设中国基础科学研究的“航空母舰”。同时高能所也清醒地认识到:相对于世界一流的研究所、依托大型科学装置的多学科研究基地这一发展定位,我们的科研工作还有比较大的差距,迫切需要高端引领、集成优势。

  

  一、加强战略研讨,明确优势集成的方向和重点

  对于像高能所这样基于大科学装置开展大科学研究的大所,工作部署和展开的周期长,调整不易,加强规划工作尤其重要。

  自1998年院党组组织对高能所发展战略的院士咨询,到2000年院党组向国家科教领导小组提交并得到原则同意的《关于我国高能物理和先进加速器发展目标的汇报》,直至2001年进入知识创新工程试点,高能所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以自身学科优势为基础,反复论证、不断凝炼,形成了自己的战略定位,明确了研究所的重点学科领域、发展目标和新学科生长点,进行了意义深远的科技布局调整,科技布局不断优化,学科交叉不断扩展,新的科技生长点不断形成,可持续发展能力大幅增强。

  高能所在知识创新试点方案中确定的战略定位和发展目标的基本点是,在继续加强面向国际科学前沿的高能物理研究的同时,大力加强面向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需求的应用研究和高技术转化工作,以及面向国家科学技术发展战略需求的多学科公共研究平台的发展,使高能所的综合优势得到更为充分的发挥。在创新试点期间,高能所加强了新的研究方向的部署和新的学科生长点的培育,并在其中对学科交叉和交叉学科给予了特别的关注。在推动这些工作的过程中,十分注意各方面工作的统筹安排和协调发展,使原有的优势领域并没有削弱,而是继续持续发展;新的研究方向出现良好的发展势头;一些长远发展方向得到部署;高能所的科学技术发展出现了生机勃勃的局面。实践的过程和效果证明,这样的发展战略是完全正确的。

  2003年以来,高能所开始制订新的中长期发展规划,组织了大量不同规模、不同层次的研讨会,所学术委员会及其三个分委员会反复对这些研讨会中科技人员发表的意见进行梳理,提出了规划建议。在已有发展战略的基础上,高能所进一步提升了研究所的战略定位和发展目标,提出在未来15年中将高能所建成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国际化的,多学科、综合性大型国家实验室。高能所及时调整学科方向,对各研究室的科研方向、课题设置、经费和人员情况进行了评估,对科研方向不明确、经费严重不足、人才断档或绩效欠佳的课题进行压缩。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发展高能所的优势和特色学科,除BEPCII相关的课题外,还重点推动了强流质子加速器、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等一批处于学科前沿的课题;促进扶持新的学科生长点,如新兴的纳米毒理研究等。

  

  二、进行大科学装置群的建设,打造优势集成的平台

  一个发展迅速的研究机构(基地),往往拥有众多科学研究平台,而围绕一个大型科研装置,会自然而然成为一个小型科学研究中心。集成优势就要重视基地、平台的建设,要多学科、多层次、多形式、全方位进行资源整合。

  高能所是一个以大科学实验装置为依托的研究所,拥有一系列高水平运行的实验平台和先进科研设备。这是开展前沿性研究和交叉学科研究的优势所在。

  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北京谱仪1990年投入运行,15年间保持长期、稳定、高效的运行,BES拥有当今世界上2-5GeV能区最大的数据样本,奠定了我国在τ-粲物理研究领域的保持领先地位的基础。

  北京同步辐射装置完成改造,硬件设施水平和对用户实验的支撑能力大幅度提高,实现了高效、高质量地对外开放。其中,生物大分子晶体学实验站是国内第一条专用于蛋白质晶体结构研究的实验站;高温高压实验平台是目前国际上第三个能向用户开放的激光加温高压实验站。

  羊八井国际宇宙线观测站地处海拔4300米的青藏高原,1990年建成后利用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和技术队伍优势,成功开展了以我为主的中日、中意大型国际合作。

  强流慢正电子束装置是我国第一台此类装置,是多个学科进行交叉研究的重要工具,使我国在慢正电子技术方面进入世界先进水平。

  在BEPC电子直线加速器上建立起的E1、E2、E3实验束,其中E3实验束流线是目前国内唯一的高能粒子实验束,其性能在国际上有很好的互补性。

  高能所在大型装置、实验装备以及其它研究支撑条件上所具备的能力在国内是首屈一指的,这些已成为高能所十分独特和重要的科技竞争力。

  高能所已具有了综合性、多学科、大型研究基地的雏形,将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北京同步辐射装置、散裂中子源等大科学装置组成学科结构合理、科学装备精良、能充分体现综合科技竞争实力的研究基地,必将对提升我国科学研究的竞争力做出重要贡献。

  

  三、建设有利于优势集成的体制机制

  集成优势还必须建设有利于优势集成的体制,高能所积极探索纵、横向交叉的网络化组织机制,在学科专业不断分化的背景下为实现多学科交叉合作提供支持。同时,高能所努力形成资源共享共用与绩效优先、重点建设的动态运作机制,对可望形成的新的学科生长点、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优势学科、优势创新团队进行重点投入、优先建设;对已经和即将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研究工作进行重点支持。同时,高能所倡导树立多学科交叉融合、实现创新优势互补的理念,鼓励科研工作者跳出传统单一学科观的限制,积极进行跨学科交流与合作,营造交流协作中的互动与合作性竞争的氛围。

  高能所进入创新试点二期后,根据学科目标的调整,逐步调整机构,整合研究力量,对研究机构和技术支持、管理部门的调整主要有:将物理一室、物理二室、宇宙线室、电子学室整合为实验物理中心和粒子天体物理研究中心;中止35MeV质子直线加速器运行,撤销质子直线室建制,该室原有人员分别充实强流质子加速器、BEPCII工程和研发中心的队伍;成立高技术研发中心,促进高能所科研成果为国家战略目标及社会服务,发展国家急需的工业CT、医用加速器等大型专用设备的技术集成和设备集成等;工程办和财务处从原来的科研业务处分出,成为独立建制的管理部门;开发处和科技处合并等。机构的调整,使原有的科研队伍按照研究领域重新进行了优化组合,为开展领域前沿研究打下了良好基础。

  同时,高能所围绕主要学科方向和优势领域,从人、财、物等方面给予配套支持,发挥综合优势。深层次介入重大、重点项目,强化管理力度,增强竞争能力。对非主要学科领域的课题,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清理、合并或撤销,从中精选部分课题予以支持。先后颁发了《高能所客座研究人员管理办法》、《高能所知识创新奖励条例》、《高能所科技创新项目申请指南》、《高能所全成本核算实施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加强了以课题为中心的科研计划管理工作,进行了科研课题管理的基础性建设,按照已建立的规范化管理模式,对不同类型的项目,严格按照各自管理办法和程序实施。并指派专人负责抓好从申报、立项、开题、动态跟踪、进展检查、评估、验收、鉴定直至成果登记和报奖等各主要环节。根据对各个项目及课题的动态跟踪、进展检查和评估情况,择优汰劣,引入竞争机制。

  高能所逐步建立了课题核算制度,逐步扩大研究室和课题组的自主权。形成了一套以课题核算为中心的科研计划、经费、物资、科技档案、成果专利申报、评奖、推广应用和科技开发等系统协调运行的管理模式,确保了科研计划的顺利完成。

  高能所还加强了对重大或重点课题以及所创新支持课题的年度考核,对各类课题的评审和评估做到规范化、程序化。所学术委员会组织对高能所科技创新项目进行中期审议,根据评议结果,对部分比较松懈、进展滞后的课题,或暂停经费使用,停拨下一年度经费,或终止项目,收回结余经费。通过采取以上措施,达到优胜劣汰、滚动支持的目的。

  高能所切实加强了与其他创新单元的合作。近些年,在国内与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共建纳米生物效应与安全性联合实验室;北京同步辐射装置成为国家纳米中心的协作实验室;与中广核签订了“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项目合作协议”;与原子能院签署了合作框架协议,进一步促进双方在加速器领域的散裂中子源和ADS等研究项目的合作,与北京大学联合建立了“北京射频超导研究中心”;与中国科技大学联合建立了“核探测技术与核电子学联合实验室”,并签署了高能所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全面合作协议,即将成立由高能所与多个单位联合成立中科院大科学装置理论物理研究中心。等等。

  在国际方面,高能所在保持与世界上数十所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合作关系的基础上,近几年又有进一步的扩展:中科院与意大利国家核物理研究院(INFN)签署了《科学合作协议》,其中最大的合作项目就是与羊八井ARGO宇宙线实验;与法国核物理粒子物理研究院签署了“计算网格”互联协议;与美国伯克利国家实验室签订了全面合作谅解备忘录;首届中法LHC物理及网格计算合作研讨会期间,高能所与法方代表签署了合作意向书,决定联合双方相关大学和研究机构共同建立国际联合实验室,加强在粒子物理、天体物理、加速器物理以及网格技术等领域的合作。

  这些合作有利于双方的优势互补,共同承担国家任务,为国内外科学家提供了实验平台,推动研究领域的快速发展,对于实现我院知识创新工程的战略目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四、发挥科技创新人才的集成优势

  科技创新人才的群体合作已成为重大科技研究的关键性条件,发挥科技创新人才的集成优势应放到战略地位加以规划和组织。

  高能所将人才队伍建设与研究所的战略发展规划、学科建设规划紧密结合起来,提出未来我所人才队伍建设目标及与之相适应的一系列管理机制的创新与实践。切实做到谋划发展时考虑人才保证,制定规划时考虑人才需求,研究政策时考虑人才导向,部署工作时考虑人才措施。

  高能所有一个坚强的、有凝聚力的所级和中层领导体系。所级领导班子具有长远眼光和战略视野,在考虑和决策研究所的重大问题时不搞本位主义。所级领导、中层领导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形成一种“既共事、又共心”的良好工作氛围,思想上“合心”,工作上“合力”,行动上“合拍”。这是集成优势的有力的组织保证。

  通过大科学装置的建设、运行利用和发展,高能所培养和造就了一支专业分工齐全、高水平的加速器工程建设和技术支撑队伍。这支队伍为我国的高能物理研究、加速器工程技术、射线技术及应用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并成为我国基于加速器的大科学装置的建设、运行和科学研究的中坚力量。创新工程以来,高能所采用多样化的人才引进模式,利用国际合作、重大项目、讲学等多种方式吸引优秀人才为所服务。加大对高级研究人员学术访问和交流的支持力度,扩大高级访问学者和客座研究人员的规模。积极举办国际或国内大型学术会议。高能所通过一系列措施,吸引凝聚起一支有创新能力队伍。

  为了适应大科学装置建设、运行、开放和研究工作的要求,高能所高度重视工程技术队伍和技术支持队伍的建设,培养和引进优秀工程与管理人才。我们采取各种措施,加强通用运行市和所实验工厂的队伍建设,不断完善激励机制。在职称评聘中,重视学历,但不唯学历。在重大科学技术成果的奖项的获奖人员安排中,坚持给在相关的大科学装置建设和运行岗位做出贡献的人保持相当的比例。

  高能所创新岗位的人员共553人,包括院士、“973”首席科学家。创新队伍的学历结构,博士121人,占26%;硕士81人;本科208人。这样的人才结构,已接近国际上类似研究机构的水平,在国际交往中,这支队伍的科技创新能力已得到国际同行的高度评价,许多学术带头人的科学活动受到国际科学界的高度关注。高能所的科技专家在国内相关领域里具有广泛而重要的影响力,成为相关领域里重要的咨询专家。可以说,高能所的科技队伍在国内具有一流的竞争力。

  

  五、建设有利于优势集成的文化氛围

  大科学工程在设备研制、工程建设、组织观测,甚至科学研究的过程中,体现的是共同参与和集体的力量,是“大兵团协同作战”的模式,需要多个学科的联合,多个专业的参与,不同学科人员的交流和协同作战,强调大系统、大协作和共同目标,大家同甘共苦、群策群力,随时解决工程中难题,团队精神、奉献精神、合作精神表现强烈。

  长期以来,高能所以不同时期的中心工作把全体职工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之共同努力。科研、工程人员和管理部门、后勤技术支持部门从不同角度参与到大科学工程之中,每项科研成果的取得都是团队集体力量的结晶。大家都十分认同,全所是命运共同体,集体与个人是大装置与零部件的关系。高能所一直在探索建设有大科学工程特色的文化氛围,探索建设既能充分调动各类人员的积极性,又能充分发挥高水平科技专家个人创造性的创新环境。进入创新工程以来,高能所改革用人制度、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规范各类人员招聘程序,加强分级、分类绩效考核,实行人员的动态管理,尝试末位淘汰,实行秘书制、协议工资制,设立工程津贴,特殊人才特殊政策,加强工程技术支撑人才队伍建设等。为充分调动各类人员积极性,高能所分别建立了科研、管理、技术支持人员的分类考核评价办法。在严格考核的基础上,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加大对科研、管理骨干的激励力度。对于绩效津贴的分配,高能所给予基层单位充分的灵活度,实行固定额度、自主分配的政策。有的基层单位还制定绩效津贴分配办法,比如实验物理中心,对科研、工程和技术支持人员分类考核,对不同岗位、不同职务人员按不同标准制定了详细的考核、奖励细则,使岗位津贴、绩效工资与考核成绩挂钩,增加了工资管理透明度,有效地鼓励先进,鞭策落后。

  在高能所的大科学工程系统中,许多人都肩负重任,承受着巨大的工作压力和工作强度,他们十多年如一日,经常放弃节假日休息,三个黄金周都坚持运行,夜以继日,加班加点,殚精竭虑,毫无怨言。为争分夺秒地获取更多的数据,多年来,几个大科学装置的运行队伍在春节、五一、国庆三个长假期间坚持运行。“非典”疫情期间,对撞机运行人员没有休一天假,及时调整了运行安排,推迟同步辐射专用光的运行,集中时间完成对撞物理的数据获取。在做好防疫工作的同时,运行和科研队伍镇定自若,阵脚不乱,聚精会神搞好科研,取得了许多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在拆除对撞机旧储存环时,有一部分带放射性的部件,高能所通用运行部的同志毫不退缩,共产党员轮流带头操作,在技安人员的指导下,优秀地完成了任务。

  正在紧张实施中的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重大改造工程,涉及5个分总体、40多个系统,整体技术指标的实现,要以各个系统的分工配合和密切协作为前提,需要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和当今许多最为先进的技术手段。因此,科技人员的团结协作精神成了工程建设的生命线,统一的科学目标,统一的运行规则,责任明确,分工到人,奖惩有据,保证了所有系统协调一致地开展工作。建立了一整套管理制度与习惯,包括任务分配,责任承担,指标分解,人员管理,合同的招标与谈判,住厂监督,质量控制,进度,工期,预算的管理等,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依靠一个好的领导体系和“特别能战斗”职工团队,高能所充分利用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不断健全和完善内部机制,经过这样一个集成优势、整合优化资源配置的过程,高能所已具有了综合性、多学科、大型研究基地的雏形,赢得了更加广阔的生存发展空间,进一步增强了承担国家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创新研究任务的能力。近几年来,所领导带领全所职工认真落实发展战略,充分发挥本所的优势和特点,准确定位学科发展方向的思路,从全局的发展,从更高的视角,不断调整学科方向,根据学科发展的需求,规划队伍建设和实验室建设,保证研究工作处于本领域的前沿。同时,积极部署前瞻性的研究工作,培育新的学科生长点,各领域的研究工作均获较大进展,取得了一批重要的科研成果,特别是精心组织、精心实施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对撞机重大改造工程,抓住国家对高能物理研究加大投入的机遇,开创了我国高能物理和先进加速器发展的新的辉煌时期。

 

  (蒙巍)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备案序号:京ICP备05002790号-1    文保网安备案号:110402500050
地址:北京市918信箱    邮编:100049    电话:86-10-88235008    Email:ihep@ihep.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