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水封装操作人员合影。
▲防水封装后的微通道板光电倍增管(MCP-PMT)。中科院高能物理所供图
本报讯(记者倪思洁)记者从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获悉,日前,江门中微子实验历时2年零2个月,完成了20012支20英寸光电倍增管(PMT)的防水封装任务。
光电倍增管是江门中微子实验中微子探测器的组成部分。江门中微子实验包括位于地下700米的地下洞室、大型水池、一个装满2万吨液体闪烁体和光电倍增管的中微子探测器以及少量配套的设施。液体闪烁体是探测中微子的介质,被密封在钢和有机玻璃制作的容器中,然后浸泡在一个巨大的水池中。当大量中微子穿过探测器时,偶尔会在探测器内发生反应,发出极微弱的闪烁光,从而被光电倍增管探测到。除了探测器内安装光电倍增管外,水池中也会安装光电倍增管,用来探测宇宙线。
2019年7月,在对防水封装设计方案和加工工艺进行了长期研究和优化以后,江门中微子实验光电倍增管测试与防护组在广东省中山市“PMT测试与封装工作站”正式开始光电倍增管的批量封装。
防水封装实验室面积超过600平方米,拥有10余名经过严格训练的专业人员,可同时进行300支光电倍增管的封装操作。
相关负责人介绍,封装采用流水线方式。因密封胶固化后不可拆除,封装步骤不可逆,操作人员必须严格按标准流程进行操作,每支光电倍增管从第一步工序开始到最后一步完成需要6天。封装完成后进行检漏,保证每一支光电倍增管防水密封的可靠性。
目前,两万余支20英寸光电倍增管已完成防水封装并全部通过密封测试。
源自《中国科学报》 (2021-09-01 第4版 综合) 链接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sbhtmlnews/2021/8/365023.s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