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此,对阴极射线的本质有了两种完全不同的概念,德国物理学家认为阴极射线像普通的光线一样是以太中的波动,以克鲁克斯为代表的在英国物理学家中流行另一种观点,认为阴极射线是由阴极发射的带负电的粒子所组成。
要判断两种理论究竟哪种正确,需要更多的实验研究,然而实验遇到了很大的困难。在那时,人们只限于观察玻璃管内的现象,因为阴极射线到达管壁就被停止了。若能将阴极射线引出放电管外,就可以更方便地进行观察和测量,进一步研究在放电管内无法进行的实验。
1889年德国物理学家勒纳(Philipp Lenard)(左图)做到了这一点。勒纳的老师、著名的物理学家赫兹(Heinrich Hertz )(右图)曾经观察到过这样一个现象:阴极射线能够穿过置于放电管内的金属筒。在赫兹教授的启发下,勒纳做了一个特制的玻璃放电管,在管子的末端用一个很薄的铝片封口,他发现阴极射线能够穿过铝片继续在管外的空气中行进(右下图)。实验表明,从铝窗发出的射线和放电管内的射线具有相同的性质,即它们都能激发荧光,都可被磁铁偏转等等。
这个发现使勒纳取得了一系列丰硕的实验成果。他进一步证明了阴极射线有某些化学效应,例如使照相底片感光、使空气变成臭氧、使气体电离导电等等。还发现射线在气体中散射,散射随气体的密度而增加;射线对不同物体的穿透本领不同,吸收率和物体密度有直接的关系。勒纳证明了阴极射线即使在真空中也带负电,还发现阴极射线有不同的类型,它们在磁场中偏转的程度不同。
勒纳对阴极射线的研究成果,不仅增加了人们对这些现象的了解,而且在许多方面都成为以后电子论发展的基础。尤其是勒纳关于阴极射线可存在于放电管外的这一发现,开辟了物理学研究的新领域,它促进了对其它远未弄清的类似射线源的研究。鉴于勒纳的研究工作的科学价值和它的开创性意义,瑞典皇家科学院决定授予他1905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