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是否就由电子和质子组成呢?卢瑟福的学生莫塞莱(Henry Gwyn Jeffreys Moseley,1887-1915)注意到,原子核所带正电数与原子序数相等,但原子量却比原子序数大,这说明,如果原子仅由质子和电子组成,它的质量不够,因为电子的质量很小,相比起来可以忽略不计。基于此,卢瑟福在1920年时猜测,原子核中可能还有一种电中性的粒子存在。 1932年,英国科学家查德威克(James Chadwick,1891-1974)(左图)重复德国物理学家波特和法国的约里奥-居里夫妇的实验 。他精心设计,先用α粒子轰击铍,再用铍产生的穿透力极强的射线轰击氢、氮,结果打出了氢核和氮核。由于γ 射线不具备将从原子中打出质子所需要的动量,查德威克断定这种射线不可能是γ射线。他测量了被打出的氢核和氮核的速度,并由此推算出了这种新粒子的质量。他认为,只有假定从铍中放出的射线是一种质量跟质子差不多的中性粒子,才能解释。 根据卢瑟福的猜想将其命名为中子。德国科学家海伯森(Werner Karl Heisenberg,1907-1976)(右图)以及前苏联科学家伊凡宁柯(Dimitri Iwanenko,1904-1994)各自独立提出,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以前的质子-电子模型不能解释许多实验现象,而质子-中子模型可以很好说明原子量与原子序数的关系,很快被人们接受,质子与中子统称为核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