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联系我们English中国科学院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科学传播 > 科普园地 > 粒子物理 > 神秘的粒子物理 > 粒子物理的发展
原子的内部结构——发现电子
2010-09-09 |文章来源: | 浏览次数:  |

  1897年,英国科学家汤姆逊(Joseph John Thomson,1856-1940)(左图)在真空管阴极射线实验中,根据带电粒子在电场以及磁场中运动都受到偏转的原理,调整磁场和电场的大小,利用粒子公式中对粒子速度的不同依赖关系,就可以测定粒子的速度和质量等数值,从而在实验中发现了从原子中跑出了比它质量小1700倍的带负电的新粒子。

  1899年,汤姆逊采用斯坦尼(G.T.Stoney,1826-1911)的“电子”一词来表示发现的新粒子(“电子”原是斯坦尼在1891年用于表示电化学中电荷的自然单位)。

  原子在通常情况下是不带电的,从原子中能跑出比它质量小1700倍的带负电电子来说明原子内部还有结构,也说明原子里还存在带正电的东西,它们应和电子所带的负电中和,使原子呈中性。电子是怎么待在原子里的?原子中什么东西带正电荷?正电荷是如何分布的?带负电的电子和带正电的东西是怎样相互作用的?

  汤姆逊提出了一个人们称之为“葡萄干面包”的模型,即原子中带正电部分均匀分布在原子体内,电子镶嵌在其中(下图)。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备案序号:京ICP备05002790号
地址:北京市918信箱    邮编:100049    电话:86-10-88235008    Email: ihep@ihep.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