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一个SLED-II装置的输出功率给了6个0.9 米长的加速器结构,导致产生负载加速梯度49.8 MV/m(无负载梯度为65 MV/m)或利用行波加速结构(注1. 在C波段情况下,负载梯度为31.1 MV/m,无负载梯度为41.8 MV/m. )产生更高的负载加速梯度。这要与以S波段高频技术(2.856 GHz)为基础的标准电子直线加速器相比,它们典型地具有~16 MV/m的加速梯度,或最高约为~30 MV/m的加速梯度。因此,采用这一X波段方案可在直线长约33公里的园区建造一台TeV能级的直线对撞机,相当于西欧中心的LEP/LHC隧道的周长。
GLC的基线配置里有一个对撞区。GLC的两个主直线加速器要共线建造时,束流准直和最后聚焦段的布局将在束流对撞点引入一个7 mrad交叉角。作为一种选择,增加费用后,可再另建一个对撞区。这种情况下,将建两个最后聚焦段的隧道,支持最佳聚焦和处理两个对撞区的束流。
另一个涉及整个加速器全套装置的关键设计问题是产生尽可能高约为25 ×1033cm-2s–1 或更高的亮度。这就导致在设计上要考虑有关注入系统、整个直线加速器发射度不变、束流传输和最后聚焦的关键问题。
整个加速器系统的可靠性和效率应被视为另一个关键的问题,包括整个高频功率和能量性能,以及GLC的亮度性能。应该强调的是,送给实验的高集成亮度既需要出色的可靠性,又要有高的峰值亮度,调谐时间短,故障恢复快。(注2. 效率的问题部分靠引进两个主直线加速器的并行隧道(加速器和速调管隧道)来解决。加速器隧道里放加速器结构和其他束流线部件,正负电子束流将通过这些部件。速调管隧道里安放RF功率源、电源和其他许多控制电子学。这两个隧道的布局是,必要时可使人从事多方面的维修和安装工作,而在无人的加速器隧道里束流操作继续进行)
关于主直线加速器室温高频技术的选择,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RF频率更高时,X波段(和C波段)技术被认为是从已确立的普遍采用S波段技术的合理推断,但仍允许更高的加速梯度。因为电子直线加速器普遍采用S波段技术,所以在日本、亚洲、北美和欧洲有大量的专家,项目一旦启动,其中许多人可能会选择积极参加。
·更高的RF频率对加速器部件的装配、建造和运行各个方面的误差要求更为严格。但是,这些误差或是已经进行了测试,或是从已获得的东西中进行了小小的推断。
·X波段直线加速器的行波加速器结构经过处理,达到全无负载梯度65 MV/m, 而在标准情况下,带全电流的负载梯度为49.8 MV/m.这意味着通过降低束流电流,GLC的能量可比设计值高25%,达到标称亮度的30%。因此,在工程二期,无须对硬件进行任何修改,GLC的亮度在质心能量为1.25 TeV时就可达到~7 ×1033cm-2s-1.
GLC加速器技术开发小组由来自包括KEK的日本研究机构的许多物理学家和工程师以及俄罗斯、韩国和中国的合作者组成。还应指出,以X波段技术为基础的直线加速器的非常类似的设计,已由NLC组发表。由于技术的相同性及日本和美国之间在高能物理研究方面有长期合作计划的历史背景,所以根据SLAC和KEK的所长签署的“谅解备忘录”,成立了“国际研究小组”(ISG)。该国际组定期开会,商定双方共同执行开展GLC和NLC设计所需的研究计划,其结果是使GLC和NLC的设计提供更大的灵活性和更高的亮度。目前,两个设计的基本参数一致,这样执行起来,多数是相同的或非常相似,主直线加速器硬件区尤为如此。两组之间在加速器的许多问题上,包括束流动力学、注入系统主直线加速器硬件、束流发送、最后聚焦和通用设施方面有合作计划。
左表列出了以X波段主直线加速器为基础的GLC的主要参数。束流由1.4 ns(注3.如果选择g-g对撞,在GLC设计中,还确定运行时有95个束团,束团的间隔为2.8 ns的参数。)隔开的192个束团组成。选择了对撞点处的束流参数,以使总的亮度不受接近质心能量的亮度小数部分和因韧致辐射引起的探测器本底的影响。
在初始阶段(一期),运行中,ECM 假定为500 GeV,亮度为2 .5 ×1034cm-2s–1,重复率为150 Hz(注4. 因为机器的重复与AC电源同步,所以如果GLC建在日本东部地区,这被认为是自然的选择。若建在西部地区,重复率将是60 Hz的倍数) 。通过在每个14.1公里长的直线加速器一半的隧道里安装上直线加速器高频系统就可达到这一目标。当然,为满足物理学家的兴趣,GLC开始时可采用较低的质心能量。第二阶段(二期),把另外所有的高频系统全部安装上,使质心能量等于1 TeV。重复率为100 Hz时,亮度达到2 .5 ×1034cm-2s–1。(右图为 GLC 1TeV配置的预期能量与亮度图 )
因为加速器结构具有能够将加速梯度最高保持在~65 MV/m,所以如果束流电流适度减少,GLC的质心能量为~1.2 TeV时,亮度仍可达到~10 ×10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