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简史

粒子天体物理全国重点实验室,依托单位为高能物理研究所,其前身为1951年在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成立的宇宙线研究组,后演变为原子能研究所和高能物理研究所宇宙线室。著名物理学家张文裕、王淦昌、肖健等曾任该室主任,著名物理学家钱三强、何泽慧始终关心并置身于该室的科学研究。1997年4月,经中国科学院批准,成立“宇宙线和高能天体物理开放实验室“;2003年7月,更名为”粒子天体物理重点实验室“。2024年4月向科技部提交重组方案,2025年1月获得国家正式批复,纳入全国重点实验室序列。

粒子天体物理研究的历史可以划分为四个主要阶段,每个阶段都伴随着实验室主任的更替和研究方向的转型。

  • 第一阶段  1950-1953年
    宇宙线研究组,近物所、物理所时期

    实验室主任: 

    王淦昌(组长)、萧健(副组长)

    研究方向:

    宇宙线性质、宇宙线与物质相互作用、粒子物理。

    重要成果:

    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宇宙线研究组,完成了小云室的设计和运行,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

  • 第二阶段 1956-1972年
    宇宙线研究室,物理所、原子能所时期

    实验室主任:

    张文裕(室主任)、萧健(副主任)、霍安祥(副主任)

    研究方向:

    高能物理、宇宙线物理、核乳胶探测。

    重要成果:

    云南东川落雪山高山宇宙线观测站建成,成为中国第一个高山宇宙线观测站;大云室系统投入使用,成为当时世界领先的探测设备。

  • 第三阶段  1973-1996年
    宇宙线研究室时期,高能所成立后

    实验室主任:

    霍安祥(1973-1984)、陆柱国(1984-1988)、丁林恺(1988-1996)

    研究方向:

    广延大气簇射探测、高空气球技术、空间天文、国际合作。

    重要成果:

    开展了国际合作,探索新的研究方向和技术手段;西藏羊八井宇宙线观测站筹建,中日合作ASγ实验和中意合作ARGO-YBJ实验启动;高空气球技术取得突破,气球体积和载荷能力不断提升。

  • 第四阶段  1997年-2024年
    院重点实验室

    实验室主任:

    马宇倩(1997-2001)、张双南(2002-2024)

    研究方向:

    宇宙线物理、高能天体物理、宇宙学、空间天文、暗物质探测。

    重要成果:

    • 西藏羊八井观测站:中日合作ASγ实验和中意合作ARGO-YBJ实验取得重要成果,显著提升了中国在甚高能伽马射线天体物理研究中的国际地位。

    • 高空气球技术:气球体积达到40万立方米,载荷能力达700公斤,为高空探测提供了重要平台。

    • 空间天文:中国首颗X射线天文卫星“慧眼”(HXMT)于2017年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在空间高能天体物理探测领域迈入国际先进行列。

    • 国际合作:中欧合作伽马暴偏振探测仪POLAR、引力波暴高能电磁对应体全天监测器GECAM等项目取得重要成果。

    • 重大地面项目:四川稻城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LHAASO)建设完成,成为国际领先的宇宙线探测设施。


粒子天体物理研究从宇宙线实验起步,经历了从云室探测到地面阵列、从单一学科研究到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发展历程。通过国际合作、技术创新和重大项目的实施,粒子天体物理研究在理论研究、实验装置和成果产出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为后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