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联系我们中科院高能所
     
分会历史
  分会简介  
  分会历史  
  学会动态
·群策群力,勇攀高峰:Rad...
·20吋微通道板型光电倍增...
·2019年核电子学学术交流...
·中国核学会2019年学术年...
·第十九届全国科学计算与...
·第十三届抗辐射电子学与...
·中国核学会核电子学与核...
·第十八届全国核电子学与...
·2015年核电子学学术年会...
·核电子学与核探测技术分...
·第十七届全国核电子学与...
·全国第八届核监测学术交...
·抗辐射电子学与电磁脉冲...
·第十六届全国科学计算与...
·2013年核电子学学术年会...
·第十六届全国核电子学与...
·第十五届全国科学计算与...
·抗辐射电子学与电磁脉冲...
·核电子学与核探测技术分...
·核电子学与核探测技术分...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学会 > 核电子学与核探测技术分会 > 分会概况 > 分会历史
改革开放20年来的核电子学与核探测技术分会
 
(摘自1999年扬州会议工作报告 许廷宝研究员)
在我国核科学技术领域中,核电子学与核探测技术是开展的较早的学科之一。到50年代末已经从无到有地做出了一大批科研成果。因此,1959年在二机部的主持下,在天津召开了第一次全国核电子学与核探测技术学术会议。会后,在内部出版了论文集。成为本学科进行全国范围学术交流活动的开端。对本学科的进一步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本来计划在1966年召第二次学术会议,论文征集工作已基本完成,但是由于"文革"的冲击而被迫流产。学术活动因此也一下停顿了近20年。"文革"结束后,由于邓小平同志对我国科学事业的重视与支持,才迎来了科技工作的新的春天。

  1979年4月在中国科学院的主持下,在上海由原子核所承办召开了"文革"后的首次学术会议。会后由原子能出版社出版了论文汇编。这次会议可以认为是本学科领域恢复学术活动的先声。为了使今后的学术活动能够做到经常化、正规化,这时在很多同行之间开始酝酿成立一个我们这一学科领域自己的学术团体,由于后来成为我分会第一届主任委员力一同志的努力,在1979年7月大连召开的中国电子学会第二届年会和理事会上,由力一同志与当时的 电子学会副理事长孙俊人同志、秘书长边拱同志共同协商决定成立在中国电子学会领导下的核电子学与核探测技术分会,于同年9月4日在北京友谊宾馆举行成立大会。同时组建了核电子学、核探测器、计算机在核科学技术中的应用、核监测、核医学、核监测和抗核辐射七个专业组。后来根据需要又增加了液闪专业组,达到八个专业组。大家一致推选力一同志为第一届核电子学与核探测技术分会主任委员,还有不少本领域的老科学家参加了分会领导。并决定分会挂靠在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在这次成立会上还进行了一系列的学术报告并出版了论文集。到1980年初中国核学会成立后,我分会又成为中国核学会领导下的专业分会。由中国电子学会和中国核学会进行双重领导。同时组建了我分会的会刊编辑委员会和编辑部,决定出版《核电子学与核探测技术》的会刊。编辑部设立在国营二六一厂(现为北京核仪器厂),并于1981年1月创刊发行。从此我学会开始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1.改革开放以来本学科发展概况

  二十年来,在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引下,我们核电子学和核探测技术的研究工作同全国其他学科一样,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大大缩小了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并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了日益显著的作用;一大批具有高水平的科技人员正在茁壮成长,展现出了一派光明的前景。但限于我们所掌握的信息不够充分,只能简要第就以下三个方面作一些粗略的估计:

  ⑴ 取得了一系列新的科研成果,其中一部分接近或达到世界先水平。如在大型探测系统研制方面完成了与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配合的大型北京谱仪。配合重离子物理研究的重离子探测系统。在辐射成像方面,如三维锥束CT精确图像重建、透视图像分层技术、康普顿散射线成像的问题有新的突破。这些成果的取得又与计算机在核科学与工程中的广泛应用与提高分不开的。由于计算机技术向网络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软件功能的不断革新以及人工神经网络技术的引进,无论在大型数据获取与处理方面,还是在各领域应用系统的 研究设计上都正在取得日新月异的变化。在本领域的基础性工作方面,除新型探测器包括各种粒子探测器、重离子探测器已经研制成功外,在常用的闪烁探测器和半导体探测器方面也有了进一步的提高。此外,在核电子技术研究中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方面也取得很大进展,包括专用集成电路的设计与使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制图、制版等,对传统的设计方法也起了革新作用。抗核辐射电子学在进一步深入研究辐射效应、损伤机制和加固技术的基础上,抗核辐射的水平提高了一二个量级。在当前禁核试条件下,加强了核电磁脉冲和高功率微波引进的辐射问题的研究。在核监测方面,集核爆探测光学、力学(冲击波)、电磁脉冲探测技术的系统集成、现代信号处理、特征量提取如实时傅氏变换分析、小波分析技术以及神经网络模式识别等算法的研究与应用实现了核爆多参数的探测以及低虚警率与高核爆识别率。卫星、地震与次声等核爆探测途径取得了新进展。辐射防护以及低水平放射性测量技术等也不断取得了很多新的进步。

  ⑵ 注意密切结合国民经济建设的需要开展工作,进行了不少实用价值很大的研究开发。其中就我们已知道的一些较重要的项目如海关用的集装箱监测装置经过近十年的努力已经研制成功两种类型的产品即将交付使用,性能上达到了国际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在反应堆监控方面,已完成我国第一个核供热站的数字化反应堆巡回检测系统和核安全保护系统的研制工作。在核医学仪器方面近年来发展非常迅速,在我国从γ相机开始,相继开展了XCT、SPECT和PET等科研工作。如有几家共同合作研制的第三代PET已试用于临床诊断并取得满意的结果;还有X手术刀、γ手术刀等新型治疗仪器的研制也在进行中。此外在动态心电图仪的心率变异分析上,双能X射线骨密度计的数据获取处理及运动控制系统方面也取得了一系列较高水平的成果。至于核仪器在工业的应用上一些传统的同位素应用仪器如厚度计、料位计、核子秤等,已广泛使用计算机控制和数据处理,并取得了很大进展。

  ⑶ 培养出大量具有较高水平的科技人才,其中有的已成为本学科一些领域的学科带头人。由于核电子学与核探测技术在我国还是一门较新的学科,而且在核科学技术中长期以来并未处于主导地位,从事这方面工作的人员绝大部分是在国内成长起来的,加之文革中各种职称评定工作陷於完全停顿状态,因此在1979年我分会刚成立的时候,具有高级职称的人员可以说是凤毛麟角,而随着改革开放以来本领域科研工作的迅速开展,科技人才也得到快速成长。高级职称的人员可说是数以千计。随着国内研究生培养工作和学位评定工作的开展,本学科领域的硕士生授予点、博士生授予点、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和每年招收的硕士生、博士生也在逐年增加,有的可说是突飞猛进。由于我们掌握的资料有限,这里不作一一介绍。

  2. 20年来分会的主要工作

  我们认为分会工作的主要任务是搞好学术交流活动,沟通同行之间的信息,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办好会刊,发展会员,此外在经济上也要取得必要的来源为分会能正常开展工作创造一定的物质条件。为此,我们主要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⑴ 开展多种形式的学术交流活动。分会成立后,首先就把大力开展学术活动作为分会的主要任务。学术活动的形式包括分会的学术年会,各专业委员会学术会议,专题研讨会及各种类型的培训班等,为促进同行之间的交流,推动本学科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作用。经初步统计,自分会成立以来共进行各种学术会议51次,参加人数4800多人次,共收到论文3700多篇,出版论文集40余册(套),其中包括学术年会(含探测器会议)9次,计算机学术会议10次,抗核辐射电子学会议6次,核监测学术会议5次,核医学电子学会议7次,核仪器学术会议2次、γ谱学会议2次、液闪探测技术会议5次。此外还举办了各类培训班9次,参加人员510人。在本分会成立10周年时,还进行了分会成立10周年学术报告会,我分会还在中国核学会成立10周年大会上作了本学科发展情况的报告。所有这些活动都办的比较成功,得到上级学会的好评。我们还根据上级学会的要求进行了优秀论文评选工作。总的看来,我们在开展学识活动方面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在中国核学会、中国电子学会下属的分会中被认为是开展学术活动较好的分会之一。

  ⑵ 办好会刊,为同行提供一个可靠的交流场地。我分会自1980年组建了分会会刊编委会和编辑部后,1981年出版了创刊号,由王淦昌先生写了发刊词。开始定为季刊,后来由于稿源充足又改为双月刊。每期原定为64页,到1996年又增加到每期80页。创刊以来共出版了112期(包括增刊4期),共刊登文章2048篇,发行量累计达到10万册,先后向会刊投稿的国内单位有376个,与国外联合投稿的有31个。还有来自港、台的稿件各1篇。所刊载之文章中有15%是得到各种基金赞助的工作。本刊还在1996年底出版了电子版,并上网到中国期刊网( ChinajournalNet)和中国科技信息所的万方数据(ChinaInfo)系统科技期刊群网,还得到国外及香港有关图书馆的订阅,并被CA 化学文摘和EI工程索引等收录。本刊一直被评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先后得到中国科协和中国核工业总公司的奖励。应该指出我们的会刊能取得这样的成绩,首先是与广大读者的爱护与支持分不开的,也和学会领导的关心分不开的,更重要的是由于我们有一个认真负责的编辑部,使它在非常困难的条件下能够健康成长起来,有效地为我们同行提供了一个检阅成果 ,交流经验的宝贵场地。

  ⑶ 分会组织工作。主要有两个方面,首先是历届分会委员会的改选问题。我分会成立以来已经历了四届委员会。基本上是按期进行换届选举的 。每一届改选都能注意新老交替,适当补充新鲜血液以增强分会活力。现在第四届委员会包括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12人,委员51人。基本满足了在学科覆盖比较全面,年龄上老、中、青结合,在部门上也具备足够的代表性等各方面的要求。其次是会员发展工作,根据上级学会的部署,我们从1990年开始了发展学会会员的工作,根据登记的资料先后吸收了550名会员,其中部分在分会注册,部分在地方注册。1992年开始发展团体会员,共有25个单位参加。1991年进行了高级会员的发展工作,首批遴选了23名,1992年到1998年发展了32名,现有高级会员58名。另有4位同志被授予中国电子学会会士的称号。

  在这里还应该提到的是分会的大量组织工作和正常管理工作所以能取得这样的成绩,也是和历届的各位兼职秘书和秘书长的努力分不开的,他(她)们都是既承担着本身繁重的科技工作,又认真负责地经管着分会的日常事务,为分会工作的开展付出了辛勤的劳动。由于工作有成绩,我分会在1996年和1997年被中国电子学会评为优秀分会。我们不应该忘记这些同志的贡献。

  ⑷ 科技咨询开发工作。为了发挥分会在信息和人才方面的优势,加强横向联合,促进相互交流合作,以使分会工作也能取得一定的社会效益,近年来,成立了科技咨询开发委员会及其领导下的科技咨询开发部,其后又成立了北京服务部。经过几年来的工作,已经取得初步成绩,包括:优秀成果、优质产品的评选、推荐活动。组织了一些项目的开发,还注意发展与一些兄弟单位在技术上的合作,如与中国城镇供水协会、中华医学会等联合组织了六期培训班、研讨会,促进了先进核技术产品向民用方面的普及和推广。当然科技咨询开发工作起步较晚,目前尚处于初创阶段,有待于进一步的加强。

  3 对今后工作的几点希望

  ⑴ 提高学术活动质量。首先要使我们举办的学术会议所发表的论文能够代表国内本领与当前的最高水平,同时要争取做到会上展现的成果尽量多地达到世界领先地位。在条件成熟时能主办一些本领域的国际性学术会议或地区性的国际会议。要做到这一点,当然首先要求国内科研工作水平能进一步提高,这也是摆在我们同行间的一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⑵ 加强信息交流。这也是分会的重要职责之一。除了加强会刊编辑出版工作外,由于分会联系着各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工厂企业等单位,沟通之间的联系,掌握本行业在科研、开发、生产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动态,并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这方面我们过去重视的还不够,今后应该注意改进。

  ⑶ 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技服务工作,增强分会活力。过去我们虽然已经注意到这个问题,并开展一些工作,但起步较晚,效果也不很显著。为了使分会在这方面的工作能取得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需要更多地为同行作些科技服务工作。同时也有利于推动分会本身工作的开展。

  总之,为了使我们分会办的更好,更有活力,还有赖于同行们的共同努力,都来关心、支持分会的工作,群策群力,献计献策,预祝我们的分会将以崭新的姿态阔步迈向21世纪。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备案序号:京ICP备05002790号
地址:北京市918信箱    邮编:100049    电话:86-10-88236046    Email: chenml@ihep.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