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高能所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实验室 > 中科院粒子物理卓越创新中心 > 骨干人才
粒子物理前沿卓越中心骨干人才
2014-08-04 | 浏览次数: | 【

1.领军人物

  王贻芳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院士。 

  1984年获南京大学物理系原子核物理专业学士学位,91年获意大利佛罗伦萨大学博士学位。先后在意大利国家核物理研究所、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斯坦福大学物理系任职。20012月回国,任高能所研究员,并先后任实验物理中心主任、副所长、所长。 同时担任中国高能物理学会副理事长,核电子学与核探测器分会理事长,国际未来加速器委员会委员,亚洲未来加速器委员会副主席,全球华人物理学会理事等。  

  在国外期间,曾参加L3AMSPalo VerdeKamLand等实验。回国后领导了BESIII实验的探测器设计、建设、运行与科学研究,任BESIII实验发言人。2011年底提出了大亚湾中微子实验的构想,领导了实验的设计、建设、运行和科学研究,任合作组发言人至2012年底。  

  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发现了一种新的中微子振荡,并测量到其振荡几率,对中微子物理未来发展方向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并将有助于破解宇宙中反物质消失之谜。 这一重大突破被美国《科学》杂志列为2012年全球科学领域十大突破之一。王贻芳也获得了 “十佳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获周光召基金会基础科学奖,何梁何利基金会科学技术进步奖,美国物理学会潘诺夫斯基实验粒子物理学奖,日经亚洲奖科学技术奖,2016年基础物理学突破奖,庞蒂科夫奖,2016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王贻芳在中微子物理、正负电子对撞物理、宇宙线与天体物理、探测器设计与建造、数据分析方法等方面发表了三百多篇文章,主编专著两本,获发明专利两项。 

  2.主要研究方向的学术带头人  

  中微子方向: 

  曹俊 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1993年毕业于武汉大学物理系,获学士学位。1998年在中科院高能物理所获理论物理专业博士学位。199810月至 200010月在法国奥塞直线加速器实验室(LAL, Orsay)作博士后,参与DESYH1实验。20015月至20041月在美国密歇根大学任研究助理,参与费米实验室的中微子振荡实验MiniBooNE2004年参加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2012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2013年获亚太物理学会杨振宁奖。入选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现为高能物理研究所副所长,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发言人和江门中微子实验项目常务副经理。  

  H1实验期间,主要进行大动量转移和大横动量情况下的中性流和带电流截面分析。这些研究给出了迄今为止最精细的核子结构函数。同时研究了部分稀有过程,寻找超出标准模型的实验现象。在MiniBooNE实验中,主要从事事例重建软件和粒子鉴别软件的开发。自2003底开始从事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研究,承担了实验设计阶段的物理与软件工作,曾先后担任物理与软件系统和中心探测器系统负责人,完成了中心探测器的概念设计与工程设计。领导物理分析工作,完成了中微子振荡分析,担任论文执笔人与通讯作者。                                                                                           

  杨长根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1982年、1985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物理系,获理学学士、硕士学位。1993年在高能物理所获博士学位。2000年被聘为高能物理所研究员。获2012-2013年度王淦昌物理奖。现为高能物理研究所粒子天体中心副主任。L3实验中,参加强子量能器及mu子譜仪的制作;从事tau寿命的测量,寻找新粒子和新的物理现象;在阿尔法磁谱仪实验,开展反符合计数器和电磁量能器的研制,寻找宇宙中的反物质和暗物质,研究天体物理。在L3宇宙线实验中寻找宇宙中未知重粒子的寻找,高能宇宙线的观测与物理研究;在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中,对theta13的精确测量和相关的中微子物理实验研究做出重要贡献。先后主持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多次被国际会议邀请做大会报告和分会报告。共发表论文200余篇。   

   刘江来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1998年毕业于南京大学物理系,2006年获得美国马里兰大学博士学位,2006-2010年加州理工学院博士后、资深博士后,2010年被聘为上海交通大学物理和天文系特别研究员,2016年成为教授。主要从事实验粒子与核物理研究,尤其是暗物质、中微子实验领域的前沿研究,是PandaX暗物质实验第二负责人,大亚湾/江门中微子实验刻度系统负责人。2015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资助。          

  新强子方向:  

  沈肖雁 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1987年毕业于南京大学物理系,获理学学士、硕士学位。1990年获北京大学理学博士学位。长期从事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北京谱仪(BES)实验上的工作。在多年的研究中,在新型强子态胶球和多夸克态的寻找以及强子谱的系统研究等方面做出了长期和重要的贡献。2006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资助。2009-2013年以及2015-2019年担任两期科技部973项目 “BESIII tau-粲物理实验研究”首席科学家。2012.12-2018.3 担任北京谱仪(BESIII)合作组发言人,推动实现探测器的升级改造和稳定运行;推动物理成果的产出。推动加速器提升束流能量的改造项目的立项和实施。为BESIII实验近年来取得一系列重要物理成果做出重要贡献2015年度谢希德物理奖。     

  苑长征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1991年获华东师范大学物理学学士学位,1997年获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博士学位。1997年至1999年,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CCAST)博士后,1999年至2001年,法国科研中心核物理与粒子物理研究所直线加速器实验室(LALIN2P3-CNRS)博士后。2000年入选中国科学院引进国外杰出人才。参加北京谱仪(BES)和Belle实验。 长期从事高能物理实验数据分析和物理研究。在北京谱仪实验和Belle实验粲偶素物理和类粲偶素粒子的研究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发现新共振态Zc(3900)Y(4660)研究成果获得多个奖项。2008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资助。 获2015年度王淦昌物理奖20183月起,担任北京谱仪(BESIII)合作组发言人。  

  赵政国,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 

  1982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物理系,1988年获得中国科技大学理学博士学位。1989-1996年在瑞士联邦苏黎世高等工业大学(ETHZ)做research associate。在ETHZ工作期间,与合作组同行一起首次观测了pionic-hydrogenpionic-deuterium(πpπd)因强相互作用引起的基态能级展宽,并精确测量了因强相互作用引起的基态能级移动。该实验的结果至今还是世界上测量pion和核散射S波散射长度的最高精度的实验。19972001年任高能物理研究所实验物理中心主任,北京谱仪合作组发言人。带领科研团队在北京谱仪BES上成功地进行了在2-5GeV能区正负电子淹没产生强子反应截面(R值)的精确测量,R值的测量结果被近些年来几乎所有的重大国际高能物理大会所引用并被评价为近些年来国际高能物理界的重大成果之一。 

  2003年获得中科院杰出科学成果奖。2005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资助;获得何梁何利基金会科学技术进步奖20012008美国密歇根大学物理系访问教授,并先后担任副研究员、高级研究员,在密歇根大学负责的ATLAS muon探测器的建造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2008年从密歇根大学回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担任高能物理实验的负责人。2013年当选为院士。 

  高能量方向: 

  金山,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1990年毕业于复旦大学,获理学学士和硕士学位。1995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获博士学位。1995年至1997年在中国高等科技中心做博士后。1996年至2001年在美国Wisconsin大学做研究工作(Research Associate)并任Wisconsin大学Higgs研究组召集人。2004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担任国家基金委新型强子研究创新群体学术带头人,ATLAS国际合作组中国组负责人并任ATLAS重大国际合作项目负责人。  

  1996年起在欧洲粒子物理中心CERN参加ALEPH合作组,担任ALEPH合作组Speakers Bureau成员,对ALEPH实验Higgs粒子寻找工作做出了长期、主要的贡献。2001年回国后,负责BESII实验物理分析和软件方面工作并参加J/ψ物理研究。主持并直接参加了BES实验包括X(1835) 新粒子在内的一系列新发现的研究工作,是这些新发现的主要贡献者。负责完成了BES新的Monte Carlo模拟软件,首次在τ-粲能区实现用GEANT3软件进行模拟。共发表论文两百多篇,被引用超过四千次,其中作为第一(主要)作者SCI收录26 篇,被引用超过五百次。担任国际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dern Physics A》和《Modern Physics Letters A》编委。 

  高原宁,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198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 1989年获北京大学理学博士学位。19891992年在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工作。1992年起先后受聘于英国Royal Holloway University of London 和美国University of Wisconsin at Madison, 在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从事粒子物理实验工作。曾任清华大学高能物理研究中心主任。先后在tau-charm物理,新粒子寻找和量子色动力学的实验检验以及B物理和CP破坏方面从事研究工作,在高能物理的几个国际合作(BESALEPHLHCb)中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与合作组一起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2002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现任北京大学物理学院院长。  



中科院粒子物理前沿卓越创新中心 Copyright 2013-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市918信箱 邮政编码:100049 电话(内):010-88235148 邮箱: wujh@ihep.ac.cn


中国科学院大学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清华大学 | 北京大学 | 山东大学 | 南京大学 | 上海交通大学 | 中科院理论所 | 南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