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简介:
地球环境日益恶化,太阳也在演化之中,地球能够永远承载人类文明吗?人类文明的大结局是什么?历史总是重复的,文明又一次处于没有创新就会灭绝的境地。而人类在地球上的终极创新取决于物理学理论的终极统一能否完成。《星际穿越》这个科学和艺术完美结合的硬科幻大片是如何完成这一壮举的?黑洞、白洞、虫洞以及五维时空是怎么回亊?电影中的科学是否可靠?还有没有别的途径?
报告人简介:
张双南,1984获清华大学学士,1989年获英国南安普敦大学博士,1989年至1992年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博士后。1992年起,曾先后任美国太空总署马歇尔太空飞行中心及大学空间研究协会高级科学家、美国阿拉巴马大学(Huntsville校区)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2002-2009年清华大学特聘教授。2004-2009兼任中国科学院粒子天体物理重点实验室主任。2007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和“赵九章优秀中青年科学奖(空间探测学科)”。2008年入选教育部长江特聘教授。2009年获意大利Ferrara大学“哥白尼科学家奖”并讲学一个月。2009年至今任高能物理研究所粒子天体物理中心主任和中国科学院粒子天体物理重点实验室主任。
研究方向:脉冲星,黑洞X射线双星,中子星X射线双星,伽玛暴和超新星爆发活动星系核,宇宙学,广义相对论、高能辐射机制、空间天文仪器和方法。
主要工作与获得的成果:在天体物理研究方面,发现了一批黑洞和中子星双星系统,包括银河系内第二个微类星体GRO J1655-40;提出的黑洞自转测量方法已经成为黑洞天体物理研究的标准方法之一得到广泛使用和引用;提出并应用了使用超新星Ia标定伽玛暴作为宇宙学标准烛光的标定方法;解决了黑洞形成理论的冻结星疑难;提出了射电脉冲星的磁场演化模型并解释了射电脉冲星的计时噪声的统计性质;提出了使用黑洞X射线双星吸积盘风的吸收线测量黑洞自转的新方法;发现了活动星系核宽线区双成分的统计证据;提出了吸积盘各向异性辐射导致活动星系核尘埃环形成和演化的模型。共发表SCI/审稿文章约200篇,其中包括以第一作者在英国的《自然》杂志和美国的《科学》杂志上各一篇,总引用约5000次,H-因子为36。在空间天文实验方面,提出并发展了地球掩食成像方法;提出了并通过实验验证了能够克服编码板成像的衍射极限的新成像方法;提出了X射线时变和偏振(XTP)卫星的望远镜阵列的概念和初步方案;担任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HXMT)卫星首席助理、多波段伽玛暴卫星(SVOM)副首席、中国空间实验室伽玛暴偏振仪器(POLAR)首席、以及规划中的XTP卫星和中国空间站高能宇宙辐射探测设施(HERD)首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