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 >> 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建成30周年 >> 纪念文章 >> 纪念文章

纪念文章

致最可敬的人

发表日期:2018-10-11高能所 王湘鉴来源:放大 缩小

  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作为进入过课本和高中物理习题的明星大科学装置,自84年奠基、88年建成并首次实现对撞,而今已过而立之年。作为84年出生的BEPC同龄人,自从2006年加入高能所便有一种莫名的亲切感。

  曾记否,BEPC是继“两弹一星”后我国在高科技领域又一重大突破性成就;曾记否,BEPC建造时国内科研机构和企业鼎力相助,零件的国产化率达90%;曾记否,BEPC人之后曾先后支援建设国内另两个大科学工程——上海光源和中国散裂中子源。作为2006年参加工作后便在BEPC直线加速器工作12年的年轻职工,我更想将专注点聚焦于工作在对撞机的人们,他们有的星光熠熠,有的平平凡凡,不一样的故事却讲述着同样的加速器精神,他们是我心中最可敬的人。

  儒雅大师,王书鸿。王书鸿研究员曾任高能所副所长,作为我国第一台35MeV质子加速器的主要负责人之一,为我国的高能加速器建设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我与王老师相识时,他已年近七十,儒雅又平易近人,便是这位老人给我的第一印象。作为返聘老专家,在每轮BEPC刚开机直线加速器调束时,他日夜坚守在直线加速器的控制室,以自己丰富的加速器调试经验,帮助解决出现的各种问题。无论学术还是人品,直线加速器的所有职工和学生无不对王老师竖大拇指。因我曾担任加速器中心第一党支部书记,王老师正好是我支部老党员,令我印象深刻的还有两件事:每当组织党小组会或者支部大会,王老师基本上是最早来到会议室,并且率先发言,给广大青年党员树立了榜样。而当2014年春我和加速器中心几位老师去北京医院看望癌症晚期接受治疗的王老师时,他躺在床上略带懊悔的说,他的哥哥姐姐都是退休后又返聘很多年,他也想像他们一样。一个在生命最后一刻,依然对工作念念不忘的老人,是多么的可敬。

  率先垂范,老职工。BEPC的科研人员中有这样一群人,五十岁上下的年纪,对加速器队伍而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他们经历了BPEC建成后的辉煌,也切身感受到九十年代高能所的不景气,也是2000年后BEPCII改造的主力军和学术带头人。我的专业组里有三位这样的老同志——裴国玺、赵风利、侯汨三位研究员。他们虽术业有专攻,但都有一个共同点:不论加速管还是能量倍增器等微波部件,高功率测试或运行时都伴有大剂量的电离辐射。但为了获取第一手实验数据,有时不得不靠近设备,这时候老职工总是冲在前头,理由是“你们还年轻还没结婚”。甚至某些同志体检时白血球超标,他们也淡然一笑。一群“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老职工,是多么的可敬。

  兢兢业业,年轻人。与BEPCII同期成长起来的年轻人,只能算是对撞机科研人员中的小字辈,但其中一部分而今已成为课题组中的青年骨干,甚至有的不足四十岁便已评上研究员,也有的在运行维护岗位默默奉献着青春。对撞机每年运行十个月,每天24小时不停歇,不少运行维护人员需要24小时手机开机oncall待命,一旦出现无法复位的设备问题,他们就要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处理,哪怕家和单位有十几公里的距离。运维工作很单调,每天面对的是冷冰冰的机器,不易出成果、发文章。一位运行人员在退役一台设备时,发了这样一条朋友圈:“跑了85000多个小时,也该歇歇了,你辛苦了!看着你从青年走向壮年,再到中年暮年,了解你的品行,甚至知道什么时候你会生病。你做过小手术,甚至换了心脏,但你依然顽强地奋战在运行一线。如今,你真的悄悄闭上眼,选择静静的离开。作为11年相伴的朋友,心里却也不是滋味。谢谢你”。这些年轻人兢兢业业坚守岗位,用实际行动谱写着无悔的青春赞歌,是多么的可敬。

  平平凡凡,局外人。除了几百名围着对撞机转的科研人员,其实还有一批人是服务于科研人员的支撑人员。从办公室照明灯到卫生间上下水,从园区安保到会议室会务,从食堂一日三餐到幼儿园学前教育,处处都有他们的身影,但他们却是如假包换的对撞机局外人。这些创造美好科研环境的局外人,平平凡凡、不起波澜,却也多么的可敬。

  如果用人的寿命而衡量,而今的BEPCⅡ刚刚步入而立之年,但如果按照对撞机的运行寿命而论,此刻的BEPCⅡ已经步入人类的古稀之年。想到此,不禁唏嘘。当我们庆祝BEPC建成30周年之时,不应忘记伴他同行的人们,不论是儒雅的学术大师、率先垂范的老职工,亦或是兢兢业业砥砺前行的年轻人,更甚是平平凡凡的局外人。

  谨以此文致奋战在BEPC事业的最可敬的人。

   (本文在“纪念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建成30周年有奖征文活动”中荣获三等奖。)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