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来到宇宙线研究室(现粒子天体中心)之初,对何泽慧先生的学术成就和个人威望早有耳闻,从当时的老同志那里也知道了一些她在推动宇宙线和高能天体物理研究,发展高空气球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但直到1986年有幸成为何先生的博士研究生,才与她有了直接的接触,对她有了更多地了解。
高空气球工程于1979年正式启动,是中国科学院“六五”期间的重大项目。从那时起,每年都要在野外进行气球试验和科学观测。在很长的时间里,何泽慧先生几乎每年都要到气球发放现场,亲自了解飞行和实验情况。在每年的气球飞行计划实施前,她都会了解有哪些实验和观测内容,当知道有新研制的气球或观测仪器进行飞行试验时,她必会到现场。高空气球飞行与观测具有一定的风险,新发展的气球和观测设备所面临的风险会更大一些。而越是遇到这样的机会,何先生越是不肯放过,她认为有风险,才有挑战,战胜挑战才能有发展。
(何泽慧先生在气球发放场(1980年代初,河北香河))
在高空气球发展的过程中,尤其是在早期,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气球飞行的失败率较高,何先生在现场也目睹了多次的失败。每当遇到这种情况,何先生从不指责大家,常常会幽默地说:看来我不该来,我不来,你们都成功了,我一来,你们就失败了。然后才是鼓励大家继续努力。飞行失败会使参加试验的人员感到沮丧,情绪低落,但经何先生这么一说,大家郁闷的心情立即得到了缓解。大家看到何先生在炎热的天气里也一直在试验场陪着我们,短则几小时,长则多半天,对于一个古稀之年的老人来说已属不易,还能在这种氛围下以这种方式来宽慰大家,让大家感到了她的亲切,更增加了对她的崇敬。一般在有重要的气球试验或观测飞行时,参加实验的人都会有一种压力,如果有上级领导或重要人物到现场观看,大家的压力会更大。但何先生在场非但不会增加大家的思想负担,反而使大家愿意忙里偷闲和她聊上几句,放松一下紧张的神经。在大家的心目中,何先生已不只是一个有着崇高声望的物理学家了。
(何泽慧先生在高空气球发放车上(1997,河北正定))
随着年龄的逐渐增大,何先生到气球发放现场的次数也逐渐少了。但她还会经常向我询问高空气球的情况,比如技术上有什么进展,有什么困难,她能帮助做些什么,等等。1997年,何泽慧先生获得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在此之后与她的一次交谈中,她问到高空气球的经费情况,主动提出如果有需要,可以使用她的这笔奖金。当时听到这话,立刻感到一种不安,连忙摆手表示不行,可婉言谢绝的话却是在愣怔之后才说出口的。以后每每想起这件事,都会感到一阵哽噎,感觉难以言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