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我国著名物理学家何泽慧逝世的消息,时隔21分钟,在20日早晨8点传回了她学习、生活了12年的母校苏州市第十中学。何泽慧的三姨妈王季玉曾经担任过振华女中的校长,何泽慧从小学到高中的求学生涯,都是在王季玉任内。
我国著名物理学家何泽慧逝世的消息,时隔21分钟,在20日早晨8点传回了她学习、生活了12年的母校苏州市第十中学。百年老校的“闻道廊”上,“何泽慧简介”的碑刻四边,镶上了白色玫瑰和黄色菊花编织而成的花圈。伴着淅沥的小雨,十中校长柳袁照在碑刻前陷入了回忆:“何先生虽然故去,可她一笔笔撰写的石刻还留在十中的校园里;她的爱国情怀、对科学的执着精神会被每一个走过‘闻道廊’的学子铭记”。
何泽慧1936年清华大学毕业照。
1948年4月钱三强与何泽慧离开巴黎回国前,在卢森堡公园留影。
何泽慧老年时期工作照。(均为资料照片)
“我一辈子只有两个母校”
1914年,何泽慧在苏州出生,振华女中即苏州十中的前身,是她度过了小学、中学时代的母校。直到高中毕业考上清华大学,她才离开故乡赴外地求学。
2005年,当柳袁照第一次去北京看望这位老校友时,何泽慧老人很认真地对他说:“我这辈子只有两个母校,一个是清华大学,另一个就是苏州振华女中。”在十中百年校庆时,当时92岁高龄的何泽慧欣然提笔写下了“爱国奋进”四个字。
“这是何先生一辈子的精神写照。她成长在中国羸弱动荡的年代,科技报国是她最大的心愿。”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苏州十中语文教师徐思源说,何泽慧曾告诉她,之所以选择去德国留学,是因为看到当时国民政府聘请的军械制造专家都来自德国,要去德国学习先进的军械制造技术,为中国“学造大炮”。
中学时的何泽慧是个性格活泼、兴趣广泛的学生,不仅物理、化学成绩优异,绘画、书法、体育也给老师和同学留下了深刻印象。如今,十中把化学生物实验楼命名为“泽慧楼”,在体育馆内还悬挂着大幅的照片,那是1931年苏州振华女中排球队获得中学生排球比赛江苏省冠军时的合影,何泽慧是学校排球队的主力队员。照片上,她排在左边第一个,调皮地歪着脑袋,两条粗黑的长辫子洋溢着青春活力。
“何先生不止一次告诉我,在苏州度过的学生时代,为她日后求学、做研究打下了扎实的基础。”柳袁照回忆说。
何泽慧的三姨妈王季玉曾经担任过振华女中的校长,何泽慧从小学到高中的求学生涯,都是在王季玉任内。对自己的这个外甥女,王季玉的要求十分严格。“何先生跟我说起过一个细节,除了平时的功课,当时的振华女中,每周还有课外知识的测试,她每次都能得第一,但是姨妈一般都不给她第一。”柳袁照说,“姨妈和老师们的严格要求,使何泽慧养成了严谨治学的态度。”
“她在楼下拄杖等了我们半小时”
新中国物理教科书上,第一个出现的中国物理学家,就是何泽慧。然而,这位世界知名的核物理学家,在她母校的校长和老师们眼里,却是一生简朴,待人亲切温暖。
柳袁照至今无法忘记第一次去看望何泽慧时的情景。他事先与老人约好了见面时间,却因为出租车司机不认识路而迟到了半个多小时。当他急匆匆地赶到老人家楼下时,竟发现何泽慧拄着手杖,已在楼下等了半个小时。在老人家的书房门上,悬挂着一块小黑板,黑板上用粉笔写着一些生活琐事。老人告诉他,这是钱三强还在世时写下的。这让柳袁照很感动,“要知道那已是2005年,而钱先生是1992年逝世的”。
从2005年到2010年间,柳袁照和十中的老师们先后三次到北京看望何泽慧。2009年3月,柳袁照带着学校的20多位老师进京,开展“名校之旅”,另一个重要目的是去拜访何泽慧等老校友。原先打算去三四位老师探望何泽慧,因为她家太小,书房只有五六平方米,容不下太多的人。可是,同行的青年骨干教师听说校长要去探望何先生,谁都不想错过这个珍贵的机会。
“于是,我擅自主张,三四个人一组轮流上楼拜访何先生。那年她已经96岁高龄了,却早早地坐在书房里等我们。”柳袁照回忆,何泽慧静静地坐着,和大家一起回忆在母校的点点滴滴,还不忘叫上落在后面的腼腆的老师,坐到她前面,与她合影留念。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何泽慧回苏州办理完捐赠网师园的相关事宜后,曾独自一人悄悄回了一趟母校。据当时发现她的老师回忆,老人穿了一身工人装,斜背着一只布袋子,不声不响地在校园里漫步,寻找自己毕业那年留下的摩崖石刻。当找到1932年自己亲手刻下的“仁慈明敏”四字石刻时,她像孩子一样高兴地跳了起来,抚摩着石刻,并连声说:“这是我刻的!这是我刻的!”
那一刻,她的眼神明亮而热切,就如同80年前,她在振华求学时的青春洋溢。这位率真且让人感觉亲切温暖的苏州女儿,为中国乃至世界的核工业作出了重大贡献,她的精神,也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百年母校的莘莘学子们。
(《 光明日报 》 2011年06月22日13 版 苏雁)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