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纪念文章
【新华通讯社】“谢家麟星”闪耀苍穹——缅怀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著名加速器物理学家谢家麟院士
来源:吴晶晶

  

    谢家麟肖像(新华社记者金立旺2014年5月16日摄)

    新华社北京2月20日新媒体专电(记者吴晶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著名加速器物理学家、201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原副所长谢家麟,因病于20日8时12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6岁。

  就在一个多月前,一颗国际编号为32928的小行星被正式命名为“谢家麟星”。谢家麟院士亲自出席了在钓鱼台国宾馆举行的命名仪式。如今,“谢家麟星”依旧在苍穹闪耀,而大师已离我们远去。

  谢家麟1920年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1943年毕业于燕京大学物理系,1951年在美国斯坦福大学获博士学位,回国途中受阻,被迫返回美国。1955年初,他在美国芝加哥医学中心研制成功世界上第一台以高能电子治疗深度肿瘤的加速器,开拓了高能电子束治癌的全新领域。

  1955年,谢家麟冲破重重阻力回到祖国,开展高能加速器研究。当时所需尖端器材受国际封锁,所需工艺远超当时国内的工业水平,他从研制基本关键部件做起,在没有人员派出、引进和采购国外器材的条件下,自力更生,奋斗八年,建成我国第一台高能量电子直线加速器,跨越式地赶上国际先进水平。该加速器建成即投入国防急需,为“两弹”研制做出了重要贡献。

  谢家麟是我国粒子加速器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为我国高能粒子加速器从无到有并跻身世界前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对我国高能物理实验基地的建造做出了卓越贡献。

  上世纪80年代,他作为总设计师领导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的设计和建设,确定正负电子对撞机“一机两用”的方案,既为高能物理研究提供实验装置,也为同步辐射应用提供应用平台,同时填补两项国内空白。在方案设计过程中,他提出“六条”关键原则,成功指导了对撞机设计,并带领团队完成了一系列加速器关键核心技术的创新性研制。

  1988年10月16日,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首次实现正负电子对撞,宣告建造成功。这是中国高能物理发展史上重要的里程碑,也创造了国际加速器建设史上的奇迹,受到国内外的广泛赞誉。

  除了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他还带领团队研制成功亚洲第一台自由电子激光装置,我国第一台高能量电子直线加速器,世界第一台以高能电子治疗深度肿瘤的加速器和世界第一台紧凑型新型加速器样机。

  谢家麟十分重视和关注我国加速器发展战略,多次就中长期发展规划提出重要建议和指导意见。他发表数十篇科研论文并出版数部专著,培养了一大批加速器技术专业人才。

  2008年,谢家麟88岁之际出版了自传《没有终点的旅程》。他在书中告诉年轻人,要相信“天生我才必有用”,要树立坚定的自信;他特别强调,“原创”是科研的精髓,是我国持续发展的关键;他认为,年龄高的科技工作者,从科技发展前途出发,要主动让路给青年工作者,让他们来挑大梁,当好他们的顾问……

  他将自己多年的科研经验总结为三句话:“做研究工作的最大动力是强烈的兴趣,书本知识加上实际经验是创新基础,科研的敌人是浅尝辄止知难而退。”

  谢家麟曾评价自己一生“只顾埋首拉车,拙于人事交往”。他淡泊名利,对于荣誉看得很轻,一些重要的荣誉奖章或证书,他可能很随意地就不记得放在哪里了。

  直到耄耋之年,谢家麟仍活跃在加速器科学技术研究的前沿,为我国高能物理和粒子加速器事业的持续发展做出贡献。“谢家麟星”在苍穹闪耀,激励后来人继续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科技强国努力奋斗。(完)

 
©2016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本页面由高能所所办公室制作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