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和生所长

所 长 致 辞

    风雨砥砺,岁月如歌。2008年2月1日,在周恩来总理的亲切关怀下成立的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迎来三十五周年华诞。今年又是小平同志来所参加BEPC落成典礼,发表“中国要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领一席之地”的重要讲话二十周年。

三十五载几度辉煌,凝聚着高能所人多少拼搏与奉献,镌刻着多少自豪与欢欣。在三十五年的发展历程中,高能所逐步形成粒子物理研究、先进加速器技术研究、先进射线技术研究及应用三个优势学科领域,和依托大科学装置的多学科交叉前沿研究的综合优势,成为对国内外高度开放的大型的研究基地,为我国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以及高技术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培养了大批优秀的科技人才,成为世界八大高能物理研究中心之一。

展望未来,重任在肩,高能所描绘着新的宏伟蓝图,正以35周年所庆为契机,再次吹响跨越式发展的号角。我们要努力面向国家科技发展的战略需求,面向世界科技前沿, 认真研究发展战略,不断凝练与提升创新目标,加强科技布局调整和前沿部署,增强核心竞争力,努力将高能所建设成多学科综合性的大型研究基地,取得更多的创新成果,再创中国高能物理的辉煌。

 

 

 

周恩来总理对张文裕等十八位同志的亲笔批示

 

海拔5500米西藏甘巴拉山高山乳胶室(70年代末)

 

科研人员正在安装乳胶室

 

施工中的质子直线实验厅

 

初步建成的六个实验厅

 

方毅同志主持国内外专家充分论证我国高能物理和高能加速器的发展方向

 

开工前的对撞机工地

 

邓小平同志为北京正负电对撞机工程奠基

 

施工中的储存环隧道

 

施工中的对撞机工地

 

谢家麟先生为工厂研制的聚焦磁铁钉标牌

 

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储存环

 

北京谱仪

 

邓小平同志发表“中国必须在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重要讲话。

 

原同步辐射装置实验东厅

 

 

透过镜头读历史

1973年2月1日 在原子能研究所一部的基础上成立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张文裕。
1984年10月7日 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工程破土动工,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自为工程奠基。 邓小平同志亲自题写基石:“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国家实验室奠基”。
1988年10月16日 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实现正负电子对撞。
1988年10月24日 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视察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工程 ,并发表了“中国必须在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的重要讲话

更多...

大事记  领导关怀  历任所长  现任所长

 

 

经过35年的高能物理及相关研究领域的事业发展,高能所已经形成一支重视科学、具有良好科研作风和顽强拼搏精神的团队。2008年1月全所职工1034人,其中科技人员716人,约占69%;高级研究人员316人,约占科技人员的44%;高级研究人员的年龄结构45岁以下的已占到58%,45岁以下的研究员已占到51%。引进百人计划25名,在我所的科研和工程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一支以中青年骨干为主的高水平的加速器和探测器队伍迅速成长。干部队伍年轻化,中层干部平均年龄46.4岁。高能所的科研骨干和研究室一级的领导干部均已经实现了代际转移。

高能所是国内首批实行研究生学位制和建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单位,物理学科具有一级学科授予权;是中国科学院博士生重点培养基地之一。从1978年开始至今共招收培养攻读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研究生1000多人。1982年培养出我国第一位理学博士马中骐。1984年陈和生成为我国第一位博士后。1998年和2000年我所连续两次被批准为中国科学院博士生重点培养基地之一。研究生生源的数量和质量进一步提高,录取人数再创历史新高,由2000年57人到2007年144人,研究生在学人数由2000年137人增加到2007年399人。

更多...

院士风采  引进人才  研究生教育  博士后流动站

 

 

 

 

 

    高能所是一个以大科学实验装置为依托的研究所,拥有一系列高水平运行的实验平台和先进科研设备,已具有了综合性、多学科、大型研究基地的雏形,将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北京同步辐射装置、散裂中子源等大科学装置组成学科结构合理、科学装备精良、能充分体现综合科技竞争实力的研究基地,必将对提升我国科学研究的竞争力做出重要贡献。

更多...

 

 

 

   近10年来,高能所在国际刊物上发表及被引用的论文数,在全国科研机构中的排序均在10名左右。根据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科学前沿分析中心基于高水平文章引用率的分析结果,高能所在物理学领域中国最有学术显示度的20家科研机构中排名第一,在物理学领域中国科研机构(包括大学)的科学贡献指数中排名第一 (见统计表),科学鉴赏力指数排名第二。

    1978年至今,高能所共获奖20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和科技进步二等奖以上共13项。

更多...

获奖项目  科技成果  发表论文

 

    1972年,我国派出以张文裕教授为首的七人科技代表团访问英国和瑞典。1977年西欧核子研究中心总主任Adams博士率团访华并得到邓小平同志的接见。1978年一批中国高能物理实验学家来到德国电子同步加速器中心参加丁肇中教授领导的Mark-J实验,这是文革结束后我国首次派出物理学家参与国外的大型物理实验。1981年我所与西欧核子研究中心签定了第一个合作备忘录。与欧洲的合作对于我所后来走向世界、融入国际高能物理界起到了极为重要的引领作用。

   1979年初,邓小平同志访美,他和卡特总统亲自开创了中美高能物理合作,开启了两国在基础研究领域里的大规模合作并逐渐扩展到其他领域。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的成功建设及后来取得的一系列研究成果是两国在这一领域合作的具有标志意义的里程碑,也是我国在改革开放后科技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和对外科技交流的重要窗口。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所陆续与美国、欧洲、亚洲、澳洲等数十所研究机构和大学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协议合作关系。近些年来,我所大力发展以我为主的国际合作,积极推动参加国际间的大型高能物理实验国际合作。我所的国际合作已从最初以人员交流为主发展到能够主导并实质性参与国际大型物理实验;从国际高能物理界帮助发展我国的高能物理研究,到我们能够对国际高能物理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从主要围绕高能加速器的建造扩展到今天的包括非加速器物理和同步辐射应用等领域在内的多学科的全方位的国际合作。今天,高能物理研究所已成为我国最大的以高能物理研究为主的多学科的综合研究基地、成为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大型高能物理研究中心之一。

更多...

 

 

    进入创新三期以来,高能所更加认真贯彻中科院《关于加强创新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坚持以科技创新为中心,以人为本,坚持以法治所,加强制度建设;培育自主创新意识,强化学术环境建设,引导战略思维、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继承和发扬大科学工程的团结奉献精神;关注职工身心健康,继续推动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实施,促进文化体育工作健康发展,满足 职工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适应三期创新的新要求,遵从科技发展规律,继承和发扬大科学特色文化,为我所健康持续快速发展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为建设和谐奋进、开放文明的国际化研究所不懈努力。

更多...

所务公开  创新文化建设  区新貌

 

本主页由高能所所办公室制作维护

IE6.0浏览器,1024X768分辨率
数据最后更新日期 09-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