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lash菜单
 

英才辈出 后继有人

经过35年的高能物理及相关研究领域的事业发展,高能所人才队伍结构发生较大变化,2008年1月全所职工1034人,其中科技人员716人,约占69%;高级研究人员316人,约占科技人员的44%;高级研究人员的年龄结构45岁以下的已占到58%,45岁以下的研究员已占到54%。引进百人计划25名,在我所的科研和工程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一支以中青年骨干为主的高水平的加速器和探测器队伍迅速成长。干部队伍年轻化,全所中层干部平均年龄46.4岁。我所的科研骨干和研究室一级的领导干部均已经实现了代际转移。

通过大科学装置的建设、运行利用和发展,高能所培养和造就了一支专业分工齐全、高水平的加速器工程建设和技术支撑队伍。 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重大改造工程正是依靠这支队伍进行的。这支队伍为我国的高能物理研究、加速器工程技术、射线技术及应用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并成为我国基于加速器的大科学装置的建设、运行和科学研究的中坚力量。

创新工程以来,高能所采用多样化的人才引进模式,利用国际合作、重大项目、讲学等多种方式吸引优秀人才为所服务,包括“百人计划”和“引进国外杰出人才计划”。加大对高级研究人员学术访问和交流的支持力度,扩大高级访问学者和客座研究人员的规模。积极举办国际或国内大型学术会议。高能所通过一系列措施,吸引凝聚起一支有创新能力队伍。

1994年至2007年,高能所共引进“百人计划”2人、“国外杰出人才”23 人。他们在“百人计划”支持期间,立足国内,按照既定目标,扎实工作,不懈努力,在各自的前沿性研究领域做出了有特色、创新性的工作,他们不仅以出色的科研成果活跃在国内外学术论坛上,而且以敏锐的学术思想和严谨的科研作风带动和影响了周围的青年科技人员,加速了高能所优秀科研团队的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果。

入选者在努力完成“百人计划”项目的同时,还积极参与其它课题(项目)的竞争,通过多种途径争取项目经费。有11位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的资助;2位率领的研究小组分别获院“百人计划”“优秀团队奖”和国家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奖”、中国科学院和国家外国专家局“创新团队国际合作伙伴计划”;2位获国家科学院自然科学二等奖;2位获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一、二等奖;3位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二等奖。

入选者在完成“百人计划”项目后,成为各学科研究的领军人物,正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国际科技前沿积极争取和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积极推动国际学术交流,带领科研团队在国际科学前沿开展创新研究,为使高能所建成世界一流的研究所努力工作。

 

国家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奖”

中国科学院和国家外国专家局“创新团队国际合作伙伴计划”

 团队的国内成员全部是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者或“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该团队的海外成员也都是本领域的知名学者,都有长期从事高能物理研究的丰富经验,在国际上具有很强的竞争实力。近几年来,团队成员在北京谱仪(BES)和其它实验的高能物理研究中取得了许多具有国际水平的重要物理成果,尤其取得了包括X(1835)等新粒子在内的一系列新发现,得到国际高能物理界的高度重视与评价。

BES 实验是以中国为基地的大型国际合作项目,吸引了国外许多优秀科学家加入。海外成员的加入将进一步提升团队在国际上竞争力,促进与国际上同类研究团队的合作交流,扩大该团队在国际范围的影响。

该团队以在北京谱仪实验及其他国际合作实验中寻找和研究新粒子和新物理现象为研究目标,包括稀有衰变的研究以及可能的理论上没有预期的新物理现象寻找等,加深对相关理论的理解并促进基本粒子理论的发展。希望在该研究领域做出创新性的研究成果,并在国际上形成具有较大影响的研究群体。

 

 

研究生培养硕果累累

我所是国内首批实行研究生学位制和建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单位,物理学科具有一级学科授予权;是中国科学院博士生重点培养基地之一。从1978年开始至今共招收培养攻读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研究生1000多人。1982年培养出我国第一位理学博士—马中骐。1984年产生我国第一位博士后—陈和生。1998年和2000年我所连续两次被批准为中国科学院博士生重点培养基地之一。研究生生源的数量和质量进一步提高,录取人数再创历史新高,由2000年57人到2007年144人,研究生在学人数由2000年137人增加到2007年399人。

 

首批实行研究生学位制单位,中国第一位理学博士—马中骐

马中骐,男,1940年3月出生,浙江省余杭市人。1961年毕业于兰州大学物理系并留校任教。1964年考入北京大学物理系作研究生,后回兰州大学工作。1978年重新考入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作第二次研究生。1982年获博士学位并留所工作至今。1988年晋升为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马中骐研究员曾在粒子物理对称性理论,规范场理论,大统一理论,磁单极理论,量子散射理论,量子群和量子包络代数理论,分子对称性和分子光谱等方面开展研究工作,目前主要从事群论方法在物理中的应用方面的研究。 1984年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访问9个月,以后陆续访问过美国SLAC,Syracuse,Cornell,Virginia Polytech,英国Rutherford实验室,爱尔兰Dublin高等研究院,意大利国际理论物理中心(ICTP)等。 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出版群论和量子群方面的专著四本,包括新加坡 World Scientific 1993年出版的英文专著一本。曾获中国科学院四次科技进步奖,一次教学成果奖和中国科学院优秀研究生导师称号。

首批建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单位,中国第一位博士后—陈和生

陈和生,男,1946年8月出生。福建省福州市人,理学博士,院士,博士生导师。现任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1970年2月,毕业于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 1978年8月考取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生;1979年4月至1982年8月在德国汉堡德意志电子同步加速器中心Mark-J实验组工作;1982年9月至1984年5月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物理系学习并获理学博士学位;1984年6月起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核科学实验室和高能所完成博士后。1986年11月至今在高能所工作,先后参加L3、AMS和L3宇宙线等实验。1997年1月起,先后任高能物理研究所副所长、所长、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重大改造工程经理。1999年任中国物理学会副理事长,2002年任高能物理学会理事长。

 

加强人才工作,提高队伍整体创新能力。我所在长期的科研、工程及管理工作中,已经形成了一支重视科学,具有良好科研作风和顽强拼搏精神的团队,这是我所的宝贵财富。我们要进一步做好所级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紧紧围绕创新基地建设和科技布局调整,合理配置人力资源,优化队伍结构,加强营造优秀人才能够脱颖而出并充分施展才华的环境氛围,培养拔尖人才,进一步提高引进人才质量,建立队伍动态优化和持续发展的机制。

 

   

本主页由高能所所办公室制作维护

IE6.0浏览器,1024X768分辨率
数据最后更新日期 08-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