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当前位置:首页 > 风雨历程 |
|
|
【王书鸿】当代科技工作者的楷模 |
|
|
2010-07-29 作者:王书鸿 【关闭】 |
|
|
谢家麟先生,是我国粒子加速器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他半个多世纪的奋斗,为我国加速器事业的开拓和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谢先生给我印象最深的,也是最值得我们学习的,是他爱祖国、爱科学,以极大的兴趣,自觉投身于我国加速器事业的发展,并始终工作在第一线,带领团队不断取得成功;而在众多的重大成果面前,他淡泊名利,永不歇脚,一直走在“没有终点的旅程”上。
1987年,谢家麟先生从BEPC工程经理的位置上,主动退下来后,又领导了北京自由电子激光(BFEL)装置的建设任务。这是一项具有重要科学和战略意义的国家863项目,时年谢先生67 岁。他与项目组全体人员一起,经过多年奋斗,终于在1993年5月,获得受激辐射,年底获得饱和辐射,成为亚洲第一个实现饱和辐射的红外FEL装置,时年谢先生73岁。这段时间,我主要在质子直线加速器研究室工作,从1992年7月起,任高能所副所长,分管加速器方面的业务,因而有较多的机会接触BFEL的工作。在与谢先生的多次交往中,他那种锲而不舍、迎着困难、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精神,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他思路清晰,首先集中精力和财力,解决决定BFEL成败的关键技术,如热阴极微波电子枪、高精度波荡器和光学谐振腔等。由于建造经费很有限,约为国外同类装置的十分之一,因而对于其它设备,他就“变废为宝”,只要够用就行。例如,据我所知,束流输运线上的聚焦磁铁、电源、某些真空设备等,都是从有关研究室不再用的设备“调用”来的。又如,用于压缩束团长度,以提高峰值流强的α磁铁,是用所内闲置的四极磁铁加以改造而成的。BFEL的整体基础,是上世纪50~60年代谢先生领导建成的30 MeV电子直线加速器,虽然为BFEL新建和改建了部分设备,但毕竟保留了许多老设备。而FEL要求电子束的品质,远高于通常的电子直线加速器,其调试的艰巨性可想而知。我参加过一些BFEL的调试分析会,会上,谢先生领着大家,将调试中遇到的问题,按重要性一项一项排列出来,分析问题的症结所在,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为解决束流不稳定问题,谢先生身体力行,在控制室直接参加调试和研究,通过仔细观察和分析,终于发现,是真空室内的一个绝缘支柱,在散射电子的作用下,其充放电过程导致了束流的不稳定。后采用一个弹簧铜片,屏蔽散射电子,最终稳定了束流。谢先生重视理论,更重视实验,他总说,只有“手脑并用”,才能解决实际问题,推动工作的进展。我从与BFEL的交往中,从谢先生和他领导的这支队伍中,受益匪浅。
2000年, 年届80高龄的谢先生,又以极大的兴趣和创新精神,提出将通常电子直线加速器的三大基本部件(电子枪+速调管+加速管),简化成两大部件的大胆设想:将速调管收集的“废电子束”,用作电子源,因而省去专用的电子枪,实现加速器的小型化。在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下,他先后带领多名研究生,经过多年的奋斗,以很少的经费,研制成功一台实验样机,从原理上,验证了这一创新设想的可行性,并申请了国家专利。围绕这个课题,先后有几名研究生,在谢先生的指导下,从事博士论文的研究工作。我从这些博士论文的评阅和答辩中,感触颇深:谢先生又给自己和他的研究生们出了个不小的难题,打破常规,让“两个臭皮匠”去顶一个“诸葛亮”。这个试验样机的成功,实不简单,需要勇气、智慧和脚踏实地的工作。
谢家麟先生无愧为当代科技界的楷模,让我们学习他爱国敬业、创新奉献、淡泊名利的高尚品德。衷心祝福谢先生健康、长寿!
(王书鸿,2010年7月29日)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