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月8日,是谢先生90岁生日,我谨向谢先生表示衷心的生日祝贺,祝先生生日快乐身体健康!
先生是伴随我们这个文明古国近百年来从积弱走向强盛的奋斗史而步入他的高龄的,他不愧于这个伟大时代,以自己的学有所成和一系列重大科研成果为国增了光,为时代添了彩,自己也受人尊敬地成为了这个时代所造就的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和著名科学家。
我想在先生华诞之辰,对先生的业绩作一简要恭述,并以此聊表我向先生的祝寿之忱。
上世纪50年代初,先生在美国独立完成一台用电子束治癌的电子直线加速器,是世界上研制电子直线加速器和加速器医用的先驱者之一。50年代中他怀着报国热忱,放弃美国的优厚生活条件和优越的工作环境,战胜阻挠,毅然归国,投身于祖国的科研事业。他提出了当时为亚洲第一台的30MeV电子直线加速器研制计划。白手起家,艰苦奋斗,主要在自筹的实验室和实验车间里开创性的研制成功大功率微波速调管、盘荷波导加速管、大功率高压脉冲调制器等一系列设备,组装成了这台30MeV加速器并成功调试出束,曾多年用于核弹实验所用的各种剂量仪表的标定测试;还进行过医疗器材的辐照灭菌和电视线塑料敷皮材料的辐照改性等实验工作,与后来国内电子直线加速器的发展其医用和工业辐照应用奠定基础。
70年代初,谢先生历史性地被推上建设中国高能物理研究基地的科技领导岗位,前后历时十五年,完成了海量的开拓进取工作(这里难以详述,这是一件需要整理历史资料写成一本大事记样的书才能完成的任务。)时间上大致可分为前八年和后七年。前八年曾被简称为“大高能”的科研工程,到81年底国家调整建设计划,将“大高能”项目下马了。但这八年辛苦也不算白费,因为调集培训了一大批技术队伍,建起了若干实验室和精密加工工厂,做了环形加速器一些部件模型的预制研究,甚至建成了一台10MeV质子直线加速器等等,这为后七年打下了初步基础。后七年曾被简称为“小高能”,即在这七年里建成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下面简称BEPC),对撞机当时被称作是第三代高能加速器,可中国连第一代加速器都未建造过,要研制第三代加速器谈何容易。谢先生迎难而上,带领建设高能基地的各路团队,奋力拼搏,将BEPC工程推进到即将完成阶段,为发挥青年人作用,他决定将接力棒交给当时的副总经理。工程顺利地按原计划继续推进,终于在1988年完满建成,其技术指标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实现了几代中国物理学家多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由于此工程取得了如此高的技术水平,1990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获奖人中谢先生名列榜首。当然,这个工程是靠中央的强有力领导、靠全国大协作、靠全体工程建设人员的努力并得益于改革开放政策所带来的国际学术交流等诸多因素才取得巨大成功的。但论及个人贡献,谢先生公推第一自是实至名归的。他的贡献是总体的、多方面的,本文也不能详举,仅举二例以见一斑。一个例子是:当前文说到的“大高能”下马后,国家曾作出了一个下马收尾安排,用下马后剩下的7000万元建一台1GeV能量的质子增强器。其用意只为保存一部分技术力量,为可能的发展作一点储备。此刻,谢先生受命携1GeV质子增强器设计方案赴美向中美高能合作委员会的美方成员作报告并征求意见。这无异于是向美方通报中国的高能工程已经下马。但在交流会上,产生了中国可建造一台花钱不多的正负电子对撞机的动议,这样一台加速器的能量虽然只有2-3GeV范围,却可以在粲粒子物理研究上期待重要的研究成果。世界上正有三个高能物理研究室争夺此一成果,中国要想争得这样的成果,则一必须在很短的时间内建成这台对撞机,二必须使该对撞机的指标——亮度超国际水平。前文已谈及对撞机是第三代加速器,面对建造超世界水平的第三代加速器这一重大挑战,作为总设计师,谢先生毫不犹豫,当机立断,利用美国SLAC的条件迅速完成了一个BEPC物理设计草案,回国向国家科委和科学院等领导汇报,促成中央批准了BEPC项目,使中国高能物理研究基地的建设起死回生。当然定下这个项目有多人作了贡献,而谢先生面对挑战迎难而上勇挑重担的精神,其贡献是很大的。另一个例子是:谢先生在设计方案初定之后又作出了一个设计更动,即将打在电子靶的电子能量这一参数从370MeV降到150MeV。这会使原方案中的电子的产额值有所降低,但是可用增加打靶的电子束流强补回来。而省下来的220MeV加速段加到正电子靶以后的主加速段去,可提高向储存环注入的正、负电子束的注入能量。甚至有时可使对撞机处于全能量注入运行模式,从而提高了积分亮度,而积分亮度的高低对对撞机具有优胜劣汰的决定意义。大家知道在世界上我们BEPC的积分亮度在同类型设施中是最高的。多年来在粲粒子物理研究上所获取的有用数据量远多于外国,在国际竞争中保持着优势地位。这与当年对对撞机整机设计各个技术参数的最佳选择包括正电靶打靶电子能量的选择有关。不过我仅举此一例而已。
80年代末至90年代谢先生年已高龄,而科技攻关精神不减。他迅速开辟新领域,开展自由电子激光装置的研制。在有限的人力物力下,艰苦创造条件,奋力攻克技术难关,成功地建成了该装置,产生了自由电子激光并实现了激光共振。该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科学院科技进步特等奖。
2000年后,谢建生更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妙思泉涌,在大功率微波速调管的阳极筒上开孔,把运行中的速调管的剩余废电子束引出,注入盘荷波导加速管,取代通常必备的电子枪。同时速调管的微波功率依然经耦合器传输进加速管。这样整体结构与运行操作均有简化的新型电子直线加速器的构想出现了。他带着几个学生在90高龄前将这一构思化为现实,建成了一台这样的加速器。对他的这一新成果,在他90岁高寿之日,我向他表示双重祝贺。
我的祝寿献词本拟至此而止,可是仍觉意犹未尽,再顺笔献上两段,以尽衷心:
一、谢先生科研贡献至巨,他是比常人作出了双倍努力的。谢先生在他四十岁时,其健康状况就被深加疴护。医生规定他只能半日工作,多年来他也是循医嘱半休工作的(但高能工程期间他未遵医嘱而投入全天工作)。以他的身体条件完成这么多工作,我要称他是“养生有道”者。他曾说过这样的话:“我的身体好比一盏灯油较少的油灯,我可以将灯芯拧小点儿,慢慢点燃,也可以长久的发光。”这也许就是他的养生之道吧。正因为有养生之道,他才是现在的老仙翁;也正因为有养生之道,他的生命之光才长久地闪亮在他所跋涉的崎岖的一座座科学巅峰之上!
二、谢先生在科研上取得成功,是治学有方的。记得在一次谈话中我问过谢先生:“谢先生,你所从事的研究工作均获得成功,有什么经验之谈吗?”他停顿了一会儿才回答一句极简洁的话:“我有能力作出抉择。”我反复琢磨,这抉择二字可能说的是一个成功的科研人员要能正确选题以及选题后要能正确选定必达目标的技术路线吧。我前文对谢先生为高能工程所作贡献的两个举例,正说明了这一点。不管我对谢先生的话是否理解透彻,就个人领会而言,我认为他的这句简洁语言传递出他是治学有方的。
拙文过长,就此搁笔吧。
再次祝谢先生生日快乐!寿过期颐!
(周述,2010年8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