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联系我们English中国科学院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科学传播 > 科学著作
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和北京谱仪(谢家麟主编)
2010-09-29 |文章来源: 高能所学术秘书室| 浏览次数:  |

  

  

  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和北京谱仪=Beijing Electron-Positron Collider and Beijing Spectrometer/谢家麟主编,-浙江: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年,ISBN 7-5341-0721-0/O·18 (372页,740千字)

  顾 问:

  严济慈 王淦昌 张文裕 赵忠尧 卢鹤绂 朱洪元

  主 编: 谢家麟

  编写人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丁大钊 于鸿璇 王泰杰 王德武 毛慧顺 方守贤 叶铭汉 吕继华

  朱樟震 李 金 李建国 刘凤琴 刘世耀 刘德康 杜文甫 吴水清

  吴靖民 余书炎 张 闯 张良生 郁忠强 罗应雄 郑志鹏 郑林生

  冼鼎昌 顾树棣 席德明 唐鄂生 海 洋 黄 涛 黄开席 盛华义

  崔化传 崔明启 巢志瑜 蒋建华 谢家麟 魏开煜

  责任编辑:褚天福 周伟元

  装 帧:潘孝忠

  前 言

  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北京谱仪和北京同步辐射装置是我国的一个学科综合、技术复杂、规模庞大的科研工程,它以高能物理实验研究为主,兼顾同步辐射应用。它的建成标志着我国在这方面步入科技先进国家之林,为取得开创性研究成果和培养高水平人才创造了条件。

  这个伟大的成就是得来不易的,它的成功首先归功于邓小平等中央领导高瞻远瞩的决策和强有力的支持。它是改革开放政策的结果,是全国100多个单位大协作的结果,也是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数百名科技工作者日夜拼搏、忘我工作的结果。

  在它立项建造之初的论证过程中,不少关心我国高能物理事业的同志也怀有一些顾虑,其中最重要的是:原来设想的物理窗口到建成之时还会存在吗?技术要求如此之高的尖端科研工作我们有能力建成吗?提出的建造费用合乎实际吗?当时我们只能根据调研和分析来论证,但到后来工程在预期之内建成,实现正负电子对撞,并且短期中取得了t轻子质量测量的优异成果,这才用事实回答了同志们的关注,证实了我们的预言。

  此项工程中,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包括直线加速器、输运线、储存环和束流监测、控制等;北京谱仪包括探测器和电子学系统等;同步辐射装置则包括光束线和实验站等。这三大组成部分涉及的学科有高能物理、加速器、同步辐射、自动控制、快电子学、计算机等,而涉及的技术领域有高频、强微波、高真空、高稳电源、磁场获得、束流监测、精密加工、快速数据获取和处理、同步辐射应用等等,构成了一个典型的大科学系统,这些前沿学科和先进技术与我国科技现代化密切相关,想必会引起众多读者(大学生、研究生和科研人员)的兴趣。编写本书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系统地、全面地介绍工程的设计思想、技术路线、运行情况和取得成果,已飨读者。

  另一方面,此书综合了广阔的科技领域,专业人员也可籍此突破专业的局限,了解局部在整体中的作用,统观全局,认识全貌,渗透交流,融会贯通,才能找到科研工程总体性能改进提高的途径,只有不断地改进提高,精益求精,才能保持一个装置的生命力,才能充分地发挥它的作用。

  本书编写的特点之一是作者都来自对撞机、谱仪和同步辐射装置设计和建造的第一线,内容是他们切身的体会和实际经验。另一特点是把我们自己的工作放在国际发展的背景中描述。这样,既可了解国际发展趋势,又阐明了自身工作的特色。为了适应不同专业背景的读者,本书各章、节的开始,都首先介绍有关科技的基础知识,但重点则体现于各种科技在本装置中的具体应用。

  编写工作从1992年开始,到1994年结束,由于时间限制和人员变动,我们不可能把装置有关问题的最新进展都包括进来,几十人分头编写,文笔、风格难求一致,内容取舍及重点掌握不能尽如人意,错误之处,也在所难免,尚望广大读者给予指正。书中个别采用实用单位表示的公式中,物理量后紧跟单位,并用括号注出,以便于阅读和使用。

  此书在编写过程中,曾得到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大力支持,在此谨致谢意。

  最后,愿以此书献给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北京谱仪和北京同步辐射装置的创业者和正在该装置上拼搏奉献的全体人员!

  谢家麟 1995年12月

  目 录

  第一篇 加 速 器

  第一章 对撞机的工作原理

  第一节 对撞束方法

  第二节 对撞机的亮度

  第三节 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

  第二章 注入器—直线加速器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基本原理

  第三节 加速管

  第四节 电子枪

  第五节 聚束系统

  第六节 微波功率源

  第七节 束流的聚焦和导向

  第八节 真空系统和冷却水系统

  第九节 控制系统

  第十节 正电子源

  第十一节 试验束

  第三章 输运线和储存环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束流动力学

  第三节 高频加速系统

  第四节 磁铁系统

  第五节 磁铁电源

  第六节 真空系统

  第七节 束流输运线

  第八节 总体结构设计及准直测量

  第四章 束流测量与自动控制

  第一节 束流诊断系统

  第二节 BEPC控制系统

  第五章 辐射场的测量与防护

  第一节 BEPC加速器辐射场的特征

  第二节 电离辐射测量技术

  第三节 辐射防护

  第二篇 北京谱仪

  第一章 北京谱仪概述

  第一节 高能物理

  第二节 北京谱仪概述

  第二章 北京谱仪探测系统

  第一节 中心漂移室

  第二节 主漂移室

  第三节 飞行时间计数器

  第四节 簇射计数器

  第五节 m子计数器

  第六节 亮度探测器

  第七节 螺线管电磁铁

  第八节 气体系统

  第三章 北京谱仪电子学系统

  第一节 北京谱仪电子学系统的特点

  第二节 谱仪电子学系统设计

  第三节 漂移室电子学系统

  第四节 飞行时间计数器电子学系统

  第五节 簇射计数器电子学系统

  第六节 m子计数器电子学系统

  第七节 环境参量监测系统

  第八节 电子学系统的计算机校准

  第九节 系统总体安装工艺

  第四章 物理实验与物理分析

  第一节 在线数据获取系统

  第二节 离线数据分析

  第三节 初步物理结果

  第三篇 同步辐射

  第一章 同步辐射光源

  第一节 同步辐射与电子储存环

  第二节 弯转磁铁的同步辐射光源

  第三节 插入件(周期性的磁铁结构)

  第四节 BSRF上的插入件设计

  第二章 同步辐射的光学系统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反射镜系统

  第三节 光栅单色器系统

  第四节 晶体单色器

  第五节 光子探测器

  第三章 北京同步辐射实验装置

  第一节 前端区及扭摆磁铁

  第二节 硬X光束线

  第三节 4B9与X光束线

  第四节 3B1与软X光束线

  第四章 同步辐射的应用

  第一节 同步辐射的发展及其重要性

  第二节 X射线衍射和非弹性散射

  第三节 X射线形貌术

  第四节 同步辐射X射线荧光分析

  第五节 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

  第六节 同步辐射光电子能谱

  第七节 软X射线光学多层膜及软X射线显微术

  第八节 同步X射线光刻

  主要参考文献

  后 记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备案序号:京ICP备05002790号
地址:北京市918信箱    邮编:100049    电话:86-10-88235008    Email: ihep@ihep.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