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传媒扫描 > 2019年
 
【新华日报】王贻芳澄清对撞机造价传言 估算为360亿元
2019-11-06|文章来源:王梦然 |【
 

  院士访谈

  11月3日,2019腾讯科学WE大会在北京举行。会前,中国科学院院士、高能物理学家王贻芳接受了媒体采访。王贻芳专注于高能物理(又称为粒子物理)研究领域,他带领团队测出“幽灵粒子”中微子的第三种振荡模式,这一发现被誉为中国本土迄今为止最重要的物理学成果。

  从宇宙大爆炸到我们的地球、太阳等,都有中微子。谈及研究中微子的意义时,王贻芳先做了这样的解释:“中微子是构成我们物质世界最基本的粒子。宇宙早期,是非常均匀的空间,有一点点所谓的质量密度涨落,才能形成宇宙大的结构,宇宙大的结构形成以后,才有银河系、太阳、地球。如果中微子质量为零,密度就没有涨落,那自然就不会有银河系,也不会有我们所有人。”理解了中微子的性质,就能理解宇宙演化的规律,理解我们为什么能够存在。

  在整个宇宙中,中微子的数量仅次于光子,是宇宙中数量最多的粒子之一。其实我们每一个人的人体也是中微子源,我们每一个人每天会发射出三亿四千万个中微子。王贻芳说,在构成物质世界的12个最基本的粒子当中,中微子占了其中的三个,中微子是构成物质世界最基本的单元。

  然而对于中微子这样的“老朋友”,人类真正认识它却并不久远。王贻芳介绍,中微子是1930年由奥地利著名科学家沃尔夫冈·泡利提出来的,但直到1956年,人类才真正在实验中发现了中微子,两名美国物理学家弗雷德里克·莱因斯以及克莱德·科温给泡利发去一封电报——中微子在他们的探测器中留下了踪迹,这一发现证明这种鬼魅般的粒子是真实存在的,为此弗雷德里克·莱因斯还在1995年获得了诺贝尔奖。到了1962年,人类发现了第二种中微子。随后,中微子研究不断发展成为粒子物理、天体物理、宇宙学、地球物理的交叉前沿学科。

  紧跟世界先进步伐,中国中微子研究迈入了新阶段。2006年,王贻芳领导的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正式启动。2012年,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发现了一种新的中微子振荡模式,并测量到其振荡几率,该发现被认为是对物质世界基本规律的一项新的认识,对中微子物理未来发展方向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并将有助于破解宇宙中“反物质消失之谜”,由此奠定了中国在中微子研究领域的国际地位。

  “在2008年我们规划了下一代的实验——江门中微子实验,从2015年开始建设,大约会在2021年左右完成,计划运行20~30年。”王贻芳充满信心地表示,它将成为中微子研究的重要基地。

  采访中王贻芳谈到,从整体来看,中国的高能物理发展与美国、日本等国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主要体现在我们的基础设施不足,缺少大型研究装置。他呼吁建设环形正负电子对撞机(CEPC),同时他澄清称,建设CEPC的预计造价为360亿元,并非现在社会上有些报道所说的超千亿元。在王贻芳看来,建设环形正负电子对撞机,“对中国来说,这是一个理想的选择,是能够引领世界基础物理研究最好的机会。”

(来源:《新华日报》2019年11月06日 第17版)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备案序号:京ICP备05002790号-1    文保网安备案号:110402500050
地址:北京市918信箱    邮编:100049    电话:86-10-88235008    Email:ihep@ihep.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