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传媒扫描 > 2021年
【人民日报海外版】志愿(百年辉煌)
文章来源:叶梅  2021-08-23
】 【】 【

   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是中国第一台高能加速器。

  何为正负电子对撞机?科学的解释:即是把正电子和负电子分别加速到接近光的速度,使它们具有很高的能量,在磁场的约束下让它们迎头对撞的装置。根据爱因斯坦相对论的著名公式E=mc2,正电子和负电子湮没后,会产生其他的新粒子。

  著名画家吴作人先生曾用他的画笔对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做出阐释,正负电的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形成了原子分子乃至世界万物;而正负两极的对偶结构,在中国古代哲学里称之为“阴阳”,吴作人就此画了一幅变形太极图《无尽无极》, 后来成为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的标识,同时成为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标识。

  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的成功建造,反映了从一个贫弱的旧中国到新中国、从一个奋发向上的大国到世界强国的艰辛历程。早在20世纪50年代,中国科学家们就萌生建造高能加速器的梦想,前后经历了“七下八上”,1984年终于破土动工,1988年成功建成投入使用,很快取得了最新科技成果,世界为之轰动,称之为中国继原子弹、氢弹、导弹、人造卫星之后,所取得的又一伟大成果。中国为人类创造了一把揭开物质微观世界之谜的“金钥匙”。在对撞机的建造中,风云际会,英才辈出,人们忘不了中科院院士张文裕,这位信仰坚定、全心付出的世界著名物理学家。

  张文裕的人生经历十分具有传奇色彩,他1910年诞生于福建惠安,从小勤奋好学,少年毕业于泉州培元中学,后又念完燕京大学,考取中英庚款留学生,到英国剑桥大学留学。留学生的招考颇为严格,除了要通晓国文、英文外,还须“身体强健,性情纯正,相貌完全,身家清白”,每次招考均面向全国,从无数年轻学子中选拔,最后只录数十人,能够考取实属不易。

  张文裕立志报国,在剑桥大学师从著名物理学家E·卢瑟福,在名师指导下不断取得科研成果。但不久得知国内抗战爆发,南京失陷,无数中国同胞惨遭屠杀,张文裕与一群中国同学义愤填膺,当即写信给“管理中英庚款董事会”,申请提前回国参加抗日。董事长朱家骅回信说,回国可以,但必须完成学业,取得博士学位。张文裕心急如焚,每天眼见着报纸上传过来的消息,日军占领了大半个中国,自己怎么能在书桌旁安心落座?

  于是,张文裕又向剑桥大学研究生院提出,鉴于中国的战事,能否让他与一些中国同学提前考试、提前毕业,以便回国报效祖国。导师卢瑟福对他的要求最初很不赞同,但在张文裕一再坚持下,不得不点了头。经过再三努力,校方终于同意了张文裕的请求,让他和一些中国学生提前考试。1938年春天,张文裕提前完成博士学业,急不可待地回到了祖国。

  他先后在四川大学、西南联大任教。在昆明的日子里,他讲授的原子核物理课程得到学生的好评。但国民党政府却令人失望,物价飞涨,师生们食不果腹,教学和科研都难以进行。张文裕报国无门,举步维艰。1943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向他发出邀请,他怅然赴美。在普林斯顿大学帕尔麦实验室(后改名为亨利实验室),张文裕工作了7年,之后他又应邀到了美国普渡大学,指导研究生对宇宙线引起的高能核作用进行研究,并利用高能加速器进行粒子物理以及核物理方面的研究。

  正在这时,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到了大洋彼岸,身在美国的张文裕欣喜不已,他的第一反应就是:回国去!可妻子临近分娩,不得远行。而这时,一批朋友正筹建“全美中国科学家协会”,张文裕已取得多项科研成果,且为人宽厚,敢于担当,大家一致推举他为全美中国科学家协会执行主席。

  此事马上引起了美国联邦调查局的注意,张文裕不时遇到一些莫名其妙的问询与纠缠。不少好心的朋友提醒他们夫妇要保护自己,最好的办法是加入美国籍,这样就会少好些麻烦。可张文裕毫不动心,他说:“要入美国籍,何须到今天?我们生为中国人,回国的信念是不会变的。”

  1956年,张文裕夫妇克服重重障碍,带着幼儿回到了祖国。他使出了所学到的十八般武艺,在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1958年改称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领导宇宙线研究。经他的提议,在肖健、力一、霍安祥等人共同努力下,云南落雪山宇宙线高山站增建了一个大云室组。利用当地优越的自然条件,科学家们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工作,培养了一批宇宙线研究人员,使我国的宇宙线研究在国际上取得了领先地位。直到多年以后,这个大云室组仍然是国际上最大的云室组之一。

  这之后,张文裕经历了3件令他终生难忘的事情。

  一是1957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当年12月受中国科学院委派,前往斯德哥尔摩参加诺贝尔奖授奖仪式。就在这次授奖仪式上,他目睹了杨振宁、李政道从授奖人的手中接过诺贝尔物理学奖奖章。张文裕抗战时期执教过西南联大,曾在那里就读的杨振宁和李政道都可以算得上是他的学生。两位年轻英俊的华裔物理学家获得满堂彩,世人一片惊叹。张文裕内心充满了自豪,他握住杨振宁、李政道的手,说:“你们为中国人争了光。”

  杨振宁说:“文裕师,谢谢您当年的教诲。”李政道说:“张先生,我们还会再见的。”

  二是1958年,他作为中国代表,去日内瓦参加第九届国际高能物理大会。那次会上聚集了世界著名的物理学家,他见到了好些从前的导师和同事,眼看着国际高能物理发展的繁荣景象,张文裕内心充满了强烈的冲动,他只想大声呼吁,要加快国内物理发展的步伐。

  三是1961年,他接受任务,前往莫斯科杜布纳联合核子研究所接替王淦昌教授的工作,担任该研究所的中国组长,领导一个联合研究组,负责中国在该所的科研工作。他在杜布纳一直干到最后集体撤出,好几个加速器方案都是在他的领导下进行设计的。

  张文裕一直心怀为祖国建造高能加速器的梦想,但从苏联回国后还没来得及施展身手,加速器项目就因多种原因不得不停止了。他日思夜想,如何让加速器的建造得以实现。1972年8月,他挑头与朱洪元、谢家麟、何祚庥等18位科学家给周恩来总理写了一封信,对我国要不要发展高能物理、要不要建造高能加速器、是否现在就造等做了恳切详尽的分析,迫切地表达“近年来国际上高能物理发展的速度减慢,是我们赶上去的好机会。因此,预先研究要抓就必须快抓,争取时间,反之,如果还像现在这样任其自生自灭,那末几年后一旦国际上高能物理加快了发展速度,我国就更只好瞠乎其后。”张文裕在信上第一个签了名。

  令人惊喜的是,百忙之中的周恩来总理接到此信后,不到一个月就写来了回信,亲切地称“张文裕同志并转朱光亚同志:文裕同志交来二机部四0一所一部十八位同志一信,已由郭老、西尧同志处转到。看了很高兴。”总理在信中强调:“这件事不能再延迟了。科学院必须把基础科学和理论研究抓起来,同时还要把理论研究与科学实验结合起来。高能物理研究和高能加速器的预制研究,应该成为科学院要抓的主要项目之一。所见可能有误,请你们研究。”

  周总理回信由他本人亲笔书写。信中可以看出,总理对科学研究有着深刻的了解把握,对张文裕等人的信读得十分仔细,在信中还创造性地提出了一个科学用词,叫“预制研究”,给了当时各方面不同意见一个互相包容、逐渐深入、达成一致的时段和空间。而前提是:这件事不能再延迟了。

  总理的回信瞬间传遍了科学院,震动了所有的人,张文裕心中更是充满了激情。1973年2月,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正式成立,张文裕成为第一任所长,他遵照总理指示,将高能加速器的建造作为研究所主抓项目。但反对的声音也并没有消停,方案之争从一开始就存在,进入研究阶段更是针锋相对。张文裕在钱三强的支持下,主持召开了“高能加速器方案论证会”和“基本粒子理论座谈会”,两个会议一起开,然后分开讨论,在激烈的争论中,张文裕不停奔走呼吁,力主既从中国实际出发,又争取尽快上马。

  虽然经受了多次磨难,但张文裕报效祖国的决心反倒日益增强。1978年5月,这位年过六旬的科学家郑重向党组织递交了一份入党申请书,表达了心中的誓言:“全国科学大会号召我们向科学技术现代化进军,这样的大好形势给了我莫大的鼓舞,愿再一次申请加入党组织,希望能更好地把余生献给党,为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听从党的调配而竭尽全力。”

  这已经不是他第一次递交入党申请,他以始终不变的爱国志愿经受了党的长期考验,终于得到批准,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员。无论是在担任高能物理研究所长位置上,还是从事核物理和宇宙线方面的实验研究,以及推进高能加速器项目的实施,他都如在入党申请书中所写,无不竭尽全力。

  1981年12月22日,邓小平在中国科学院关于建造2.2GeV正负电子对撞机建议报告上作出批示:“这项工程进行到这个程度不宜中断,他们所提方案比较切实可行,我赞成加以批准,不再犹豫。”

  春风化雨。中国的改革开放带动了科学大踏步前进的步伐。在北京建造一台既适合国情,又能使我国高能物理实验研究进入世界前沿的、束流能量为2.2GeV的正负电子对撞机,即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终于得到批准。1984年10月7日破土动工,邓小平等中央领导来到高能所参加奠基典礼。邓小平弯下腰为奠基石培上了第一锨土,他直起腰来,对着周围的人神色坚定地说:“我相信这件事不会错。”

  现场一片欢腾。科学家们也培上了一锨锨土,张文裕与李政道、钱三强、卢嘉锡、王淦昌、周培源等人并肩站在一起,他们脸上充满了会心的笑容。张文裕喜悦地逢人就说:“我多年的心愿终于实现了。”

  1988年10月16日,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首次对撞成功,宣告建成。中国高能加速器技术一步跨越30年,直接进入20世纪8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中国高能物理的一个新时代终于到来!

  1988年10月24日,金秋时节,邓小平来到北京玉泉路。他稳步走进高能所一个大厅,附近就是正在运转的正负电子对撞机,继而他发表了一番讲话,其中有一段名言,至今镌刻在高能物理所的墙上:“过去也好,今天也好,将来也好,中国必须发展自己的高科技,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这正是优秀的物理学家张文裕为之奋斗一生的心愿,他和并肩同行的科学家们的梦想正在不断得以实现。

(源自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1年08月21日第07版 原地址: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wb/html/2021-08/21/content_3064396.htm)


附件下载:

地址:北京市918信箱 邮编:100049 电话:86-10-88235008 Email:ihep@ihep.ac.cn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备案序号:京ICP备05002790号-1 文保网安备案号: 110402500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