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追思纪念
追忆王焕玉老师
发布时间:2018-11-06 | 作者:李新乔

秋风低吟,其音含悲。问君何来?来自合肥。

欲传一语,涕泣难言。哀哉书记,撒手人寰。

风摧叶黄,不胜凄凉。零落满地,尽诉离伤。

秋雨沉沉,冷痛吾心。滴滴垂泪,湿满衣襟。

谦谦仁者,辞何太急。灼灼星光,择何而栖?

忆及前日,音容犹见。骤然仙去,空留遗憾。

磊塔千重,直上云霄。云中月晦,玉兔悲号。

慧眼匆匆,环顾而行。回邀师者,携游太空。

张衡新星,犹自徘徊。仁者励之,信步天外。

半世劳心,诀别于秋。随风而去,何处结舟?

山何其高,水何其长。难比此情,无尽哀殇。

  2018年11月4日,星期日——这天注定是一个令人悲惶的日子。这个深秋的周末,从一早就淅淅沥沥地下起小雨,仿佛天空已经预感到一个科学大家即将辞世!午饭后我坐在窗前的椅子上,有些出神,静静地看着秋雨润物的景象。望着窗外随风飘落的树叶,零零散散地撒落在草丛中、在泥土里,秋的色彩绚烂中带着几分凄凉意。我是在黄昏时分得知了王老师不幸离世的消息,当时周围的一切都昏暗了下来!夜晚的沉寂是最消磨人的,我躺在床上彻夜未眠,和王老师在一起的一幕幕就像过电影似的从眼前划过。

  我从2003年入所就认识王老师了,读研期间在所里的一些学术活动当中,经常能见到时任党委书记兼副所长的王老师的身影。我想,在很多人的眼中,王老师最大的特点就是和蔼、友善、丝毫没有领导的架子。他永远都是面带微笑地与每一位同事、同学打招呼,他好像认识所里的所有人,他的微笑令人感到非常的真挚而温暖,充满了亲和力。他也是我在食堂碰到次数最多的所领导。

  我真正和王老师有了交集是从2007年博士论文答辩开始的,王老师作为我答辩的评委老师,那段过程中,王老师谦和仁善的学者之风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从此,与王老师结下了不解之缘。我博士毕业后去了美国杰斐逊实验室做访问学者,半年后,拿到了长期职位,回国办理长期签证。回所期间,我去拜访了王老师。当王老师了解到我在美国从事的是高能物理,并且正在犹豫是否就这样从天体物理转行做高能物理的时候,和我说了所里空间项目陆续立项,尤其是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简称“硬X”)项目正在进行背景型号研究,急需人手,他5月份要去美国招人。问我是否愿意回来参加到“硬X”项目中来。我考虑了一段时间之后,和王老师表达了我愿意回来为我们的空间项目出一份力的意愿。很快地,我加入了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项目组。那时,在“硬X”之前立项的,探月工程正在进行得如火如荼,王老师身兼所领导、“硬X” 工程地面系统和有效载荷指挥、探月工程载荷子系统负责人等角色。航天项目不比地面项目,有高风险的特点,只许成功不许失败。高风险就意味着作为指挥的王老师要承受巨大压力。而我们这支航天队伍,是在原来参加过“921工程”和“探月工程”的队伍基础上组建起来的,有航天经验的骨干只有寥寥几人,而王老师自己就是这几人中的一个。在做“九新”分析的时候,我们这支队伍几乎把“新”都占全了,每增“一新”就增一分风险,怎样将风险降到最低是摆在王老师面前的问题。为此,王老师的关注点渗透到了“人机料法环”等各个环节。在重重压力之下,每逢遇到问题,王老师永远都是亲临一线,事必躬亲。而在受到各级领导催进度、归零的时候,王老师却每每都是那个忍辱负重、承受最多的人。他白天是所领导,吃完晚饭就是项目负责人,几乎每天都和同事们一起加班到深夜,解决当天遇到的问题。

  到了2013年3月,电磁卫星立项已提上日程,王老师和卢红老师做出了常人看起来非常大胆的决策:把我从“硬X”项目组调到“电磁卫星”项目组担任主任设计师。我当时是一个偏重物理研究的人员,虽然在“硬X”项目得到了一些历练,但自觉还是心里没底。我怀着忐忑的心情专程找王老师商量此事,他耐心地把他自己的航天经历和经验告诉我,鼓励我说“你一定没问题!”。在王老师的鼓励下,我调到了“电磁卫星”项目组。这个项目组几乎全是从未参加过航天项目的新人。而且,人手严重不足。可想而知,推动项目前行会遇到多少困难和阻力。每当我遇到自己难以解决的困难时,几乎都能在王老师那找到答案!对我来说,王老师就像是一座高山、一个知识的宝库!

  在王老师的带领下,嫦娥一号、二号X射线谱仪、嫦娥三号粒子激发X射线谱仪、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慧眼”)、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粒子径迹探测器、电磁监测试验卫星(“张衡一号”)高能粒子探测器等都陆续步入太空,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使我国在国际空间X射线及高能粒子探测的舞台上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同时,培养了一大批航天精英,为我国后续的空间高能辐射探测项目储备了力量。

  引用王老师曾经说过的一句话:“终点就在那开始的地方”。如今,在圆满完成了多个空间型号任务之后,我们又有了新的开始:引力波暴高能电磁对应体全天监测器卫星、增强型X射线时变与偏振空间天文台等引领世界的型号任务。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让我们继续前行!

  王老师,这些年您太累了,您放心地安歇吧!沿着您指引的方向,我们将继续您未竟的空间探测事业。

  (李新乔 于2018年11月5日 夜)

 
Copyright:2018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本页面由高能所所办公室制作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