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 植物甾醇表面活性剂在酰胺溶剂中的聚集行为

植物甾醇表面活性剂在酰胺溶剂中的聚集行为

时间:2014年11月21日 点击数: 出处: 编辑:

  植物甾醇聚氧乙烯醚类表面活性剂(BPS-n, n为氧乙烯的个数)具有独特的两亲结构----刚性较强、体积较大的甾核为疏水部分;聚氧乙烯链为亲水头基。溶剂是有序分子聚集体形成的媒介,巧妙地选择溶剂,可很好地调控聚集体结构。溶剂的极性、内聚性能和自身的有序结构都是影响聚集行为的重要因素。山东大学胶体与界面化学重点实验室陈晓课题组以不同结构酰胺类分子作为有机溶剂,利用北京同步辐射装置小角X射线散射技术深入研究了溶剂结构对BPS-10表面活性剂聚集行为的影响,相关结果发表在201393日的Langmuir》上。 

  该研究组发现甲基取代甲酰胺后,使其由质子化向非质子化溶剂转变,溶剂形成氢键的能力下降,结构的有序性降低。表面活性剂在其中的疏溶剂作用降低,不易形成溶致液晶相。通过Gordon参数等进一步证明:甲基取代后,溶剂对聚集行为的驱动力降低,BPS-10形成溶致液晶的浓度范围变小。   

  利用北京同步辐射装置(BSRF)小角X射线散射实验站对较低BPS-10浓度时形成透明、流动性较好的各向同性溶液进行表征,进一步研究溶剂结构对聚集体结构的影响,发现在FA中存在一个散射峰,推断体系应形成胶束;但NMFDMF体系有较大区别, 没有散射峰的存在,不为胶束相。

  结合高浓度区相行为,发现在质子化溶剂FANMF中,体系的相变规律为L1→H1→V1→Lα;而在非质子溶剂DMF体系中出现各向同性溶液→H1→Lα的相变过程。这主要是由于BPS-10的甾环结构具有较强的疏溶剂作用和特殊的吸引力,为H1相形成提供足够大的驱动力,丰富了非水溶剂中的相变规律。研究结果说明:若表面活性剂分子之间若能提供较强的相互作用,在Gordon参数较低的非质子化溶剂中也可形成曲率不为零的聚集体。

  发表文章: 

  Xiu Yue, Xiao Chen,* Qintang Li, and Zhihong Li, Lyotropic Liquid Crystalline Phases Formed by Phyosterol Ethoxylates in Organic Solvent. Langmuir 29(2013), 11013-11021. 

字体: 收藏 打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