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一级学科

一级学科中文名称:化学

无机化学 

二级学科中文名称:无机化学 

英文名称:Inorganic Chemistry 

  一、学科概况

    高能物理研究所具有化学一级学科授予权,目前设有无机化学和生物无机化学两个二级学科(其中生物无机化学为自主设置学科)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点。无机化学学科是高能物理研究所化学学科建立的第一个学位点,硕士学位授予点于1984年获批。

    本学科现有院士1名(柴之芳院士),研究员11名,副研究员13人,助理研究员16名。

    二、学科内涵与特色

    ★元素化学与金属组学

   本研究方向主要针对环境、生物体内金属及重金属的聚集、毒理、拮抗作用;疾病金属组学及金属蛋白质组学方法学及生物学意义;核能领域放射化学重要基础科学问题及第四代核反应堆相关的核燃料增殖与嬗变等科学问题开展研究。。

    ★环境与健康

    :本研究方向针对我国环境问题现状和国家战略需求,利用核分析技术高灵敏度、高准确度、高分辨率、多元素分析能力等优势,选择对人体健康、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有重大和长期影响的人造纳米颗粒物、大气细和超细颗粒物、重金属污染物(汞、稀土元素等)为研究对象,建立相关的核分析方法,开展对这些污染物的环境行为、毒理效应及机理研究,为我国相关的环境治理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纳米化学与纳米材料

    本学科依托中国科学院纳米生物效应与安全性科学院重点实验室,主要致力于新型纳米材料的构建、修饰、表征及其在疾病相关重要生物分子检测中的应用;根据已有的纳米毒理学知识,应用纳米化学技术,有选择性地对纳米材料进行化学修饰或改性,以进行更安全和更可靠的应用。如利用纳米结构材料合成的优势,开展纳米药物原料的宏量合成方法研究;结合量子力学、分子力学和分子动力学等理论化学计算方法,研究纳米体系结构与性质间的内在联系,及纳米材料穿越生物膜,与生物体系蛋白质、核酸等生物大分子的相互作用,探索纳米材料在生物体系内作用的微观机理。

    三、培养对象与目标

    本学科招收具有化学、生物、材料和环境化学大学本科专业基础的毕业生,培养能够在化学、生物、环境、纳米材料等交叉学科领域从事创新性研究的博士、硕士人才。

生物无机化学 

二级学科中文名称:生物无机化学 

英文名称:Bioinorganic Chemistry 

  一、学科概况

    高能物理研究所具有化学一级学科授予权,目前设有无机化学和生物无机化学两个二级学科,其中,生物无机化学是高能所自主设置的学科,并于2007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

    本学科现有院士1名(柴之芳院士),研究员8名,副研究员8人,助理研究员13名。

    二、学科内涵与特色

    ★纳米生物效应

    本研究方向依托纳米生物效应与纳米安全性科学院重点实验室,以纳米物质的生物效应为核心, 重点研究人造纳米材料与生命过程相互作用的共性规律,如不同特性的纳米材料与主要生物屏障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纳米材料进入体内的关键途径和机制;纳米材料在生物体内的特殊行为、引发的生物体内局部微环境的变化及其与生理改变的关联;纳米材料特殊生物化学行为所导致的纳米毒理学效应;建立基于核分析技术,如多种同步辐射分析技术、放射性及富集稳定性核素示踪、标记技术等生物体内纳米颗粒的实时、定量探测的创新性方法;研究构建纳米安全性模型,探索实现纳米生物效应的模型预测。

    ★纳米生物检测与成像

     发展生物单细胞的原位实时纳米检测和表征方法,是认识生物纳米结构性质与功能的关键,也是纳米生物学和纳米医学研究的前沿领域。本学科研究方向致力于构建具有特异光学/磁学性质的纳米颗粒,利用生物、化学技术赋予纳米颗粒特异的定位/应激功能,发展在活细胞状态下单细胞高灵敏度、高选择性、多指标的检测与操纵方法,实现在复杂生物体系中单细胞和单分子的探测,以在单细胞水平尽早发现疾病、监测治疗的有效性,实现纳米诊断的最终目标。

    ★环境健康与化学生物学

    本研究方向主要通过运用化学方法或纳米技术研究与健康相关的生命现象、生命过程的化学基础问题。生物体本身也是高度自组装的智能材料系统,它能响应温度、化学物质等环境条件变化而发生形态变化,以采取最适当行动来维持生命活动。纳米材料的毒理学效应的本质,源于具有特殊性质或功能的纳米颗粒的表界面对纳米-生物界面发生的化学反应或生物学过程所产生的影响。发展纳米尺度的测量、表征手段和方法,研究如何调控纳米材料毒理学性质的化学方法,进行纳米毒理学性质调控,对我们认识和了解生物分子和生物纳米结构如何组织成为功能单元并利用纳米材料健康效应研究所获得的新知识及探索纳米安全性的解决方案具有重大的科学意义。

    三、培养对象与目标

    本学科招收具有化学、生物和医学等大学本科专业基础的毕业生,培养能够在化学、生物、环境、纳米材料等交叉学科领域从事创新性研究的博士、硕士人才。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