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微子物理是粒子物理、核物理、天体物理与宇宙学的交叉前沿热点。粒子物理“标准模型”在过去几十年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它跟过去所有的粒子物理实验都是符合的,直到1998 年发现了中微子振荡现象,发现中微子有微小的质量,超出了粒子物理“标准模型”。对中微子性质的研究,不仅将完善对物质世界最基本规律的认识,也可能发现超出现有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的新物理。1998 年日本的超级神冈(Super-K)实验于发现了中微子振荡现象。可以用六个参数来描述中微子振荡的规律:两个中微子质量平方差Δm221 和Δm232,三个混合角θ12,θ13,θ23,以及一个CP 相位角CP。日本Super-K 实验测得中微子混合角θ23,加拿大的SNO 实验于2001 年证实了中微子振荡,测得混合角θ12 之后,θ13 成为国际上中微子实验研究的焦点。
高能所于2003 年提出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 2011 年底完成建设并开始运行取数。2012 年实验首次发现新的中微子振荡模式,置信水平为5.2 倍标准偏差,对应sin22θ13 的测量误差为20%。之后更新的测量结果将sin22θ13 的测量精度提高到3.4%,继续保持国际领先。此外还首次直接测量了与反应堆中微子振荡相关的质量平方差|Δm2ee|,最新的测量精度达到2.7%。“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发现的中微子振荡新模式”获2016 年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大亚湾实验是在中国本土进行的、有重要国际影响的大型国际合作项目,是中美两国目前在基础科学研究领域最大的合作项目之一。大亚湾合作组有41 家单位,共约250 人。
中微子质量顺序和CP 相角是中微子下一步的研究热点。江门中微子实验是在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以国内有优势的液体闪烁探测器技术和反应堆中微子物理为主线,以测量中微子质量顺序为核心科学目标,同时可以精确测量中微子6 个振荡参数中的3 个,达到好于1% 的国际最好水平,并进行超新星中微子、太阳中微子、地球中微子以及寻找新物理等多项重大前沿研究等。江门中微子实验于2013 年立项,2025 年完成建设。完成质量顺序测量目标后,依托江门巨大的探测器,计划在液闪中掺入双贝塔衰变核素,升级成为极具国际竞争力的无中微子双贝塔衰变探测实验。2014 年7 月建立国际合作组,由中国、德国、法国、意大利、俄罗斯、巴西、智利、泰国、芬兰、比利时、捷克、美国、巴基斯坦、斯洛伐克、亚美尼亚等16 个国家的71 家研究单位500 余名研究人员组成。
此外, 中微子组还参与了多项国际合作实验, 包括EXO 无中微子双β 衰变实验,DarkSide 暗物质直接探测实验等,鼓励学生加入国际合作,与国际同行共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