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menu
首页 实验概况 组织管理 科学背景 科学意义 合作交流 科学成果 科普宣传 传媒扫描 大事记 工程图册
重要新闻
拉索破解宇宙线“膝”形成之谜——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LHAASO)成果发布会在京召开
拉索破解宇宙线“膝”形成之谜——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LHAASO)成果发布会在京召开 2025-11-16 11月16日,“拉索破解宇宙线‘膝’形成之谜”成果新闻发布会在北京高能所召开,发布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LHAASO,拉索)两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科学成果,分别发表于《National Science Review》与《Science Bulletin》,由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罗马第一大学等机构完成。观测发现:1)黑洞吸积驱动的微类星体是银河系中强大的粒子加速器,能够将质子...
LHAASO 实验探索原初黑洞爆发信号最新成果
LHAASO 实验探索原初黑洞爆发信号最新成果 2025-11-07 近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LHAASO,拉索)”国际合作组在国际物理学顶级期刊《物理评论快报》(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发表了关于原初黑洞搜寻的最新突破性成果。该研究利用LHAASO数据,对原初黑洞寿命末期产生的“原初黑洞暴”进行了首次全天空搜寻,并给出了国际最严格的观测限制。
高能粒子天体物理科学模型研讨会暨LHAASO智能工程进度工作会在成都召开
高能粒子天体物理科学模型研讨会暨LHAASO智能工程进度工作会在成都召开 2025-10-30 2025年10月21日,高能粒子天体物理科学模型研讨会暨LHAASO智能工程进度工作会在成都天府宇宙线研究中心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主办。来自高能物理所、自动化所、之江实验室、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南昌大学、四川大学等科研院所的40余位专家学者参会。
香港学界LHAASO访问研讨会举办
香港学界LHAASO访问研讨会举办 2025-09-01 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LHAASO)是国际领先的宇宙射线探测装置,在高能伽马天文与宇宙线物理等前沿领域已取得多项突破性成果,并孕育出“敢想、敢干、敢当”的“海子山精神”。为增进香港学界对LHAASO科学研究与人文精神的理解,推动建立双方可持续的科教协同互动机制,“香港学界LHAASO访问研讨会”于2025年8月22日至24日在四川稻城成功举办。会议吸引了来自香港教育局、中学校长与教师...
2025年粒子天体物理全国重点实验室宇宙线物理前沿暑期学校暨大科学装置合作组和用户工作会分论坛之LHAASO用户培训会结束
2025年粒子天体物理全国重点实验室宇宙线物理前沿暑期学校暨大科学装置合作组和用户工作会分论坛之LHAASO用户培训会结束 2025-08-25 宇宙线作为来自浩瀚深空的“信使”,携带着极端天体物理过程、宇宙演化、暗物质本质等重大科学问题的关键信息,是人类探索宇宙和新物理的科学前沿。为促进我国宇宙线物理研究后备力量的培养,提升研究生和青年研究者对前沿实验、前沿理论与科学数据的理解与应用能力,依托粒子天体物理全国重点实验室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基于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LHAASO的科学研究”,2025年8月...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LHAASO天体辐射与宇宙线成分谱观测研究及新探测技术研究”项目启动会成功召开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LHAASO天体辐射与宇宙线成分谱观测研究及新探测技术研究”项目启动会成功召开 2025-06-26 2025年6月21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大科学装置前沿研究”重点专项“LHAASO天体辐射与宇宙线成分谱观测研究及新探测技术研究”项目启动会在成都天府宇宙线研究中心成功召开。该项目由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牵头实施,参与单位包括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山东大学、北京大学和云南大学。
高能粒子天体物理科学模型研讨会暨LHAASO智能化工程进度工作会在杭州召开
高能粒子天体物理科学模型研讨会暨LHAASO智能化工程进度工作会在杭州召开 2025-04-28 2025年4月26日,高能粒子天体物理科学模型研讨会暨LHAASO智能化工程进度工作会在杭州云栖小镇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之江实验室联合主办,天府宇宙线研究中心承办。来自高能所、之江实验室、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清华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11家科研院所的60余位专家学者参会。
LHAASO基金委重大项目2025年度会议在成都召开
LHAASO基金委重大项目2025年度会议在成都召开 2025-04-25 2025年4月15日-16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项目 “利用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研究宇宙线起源问题” 年度会议在成都天府宇宙线研究中心顺利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主办,来自中国科学院高能所、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云南大学5家承担单位,近40位研究人员参与会议。
重要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