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新闻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热点新闻
2025年“基础物理学突破奖”颁发给大型强子对撞机四大实验合作组 数百名中国科研人员共享殊荣
文章来源:  2025-04-07
】 【】 【

当地时间2025年4月5日,科学突破奖(Breakthrough Prize)基金会在美国洛杉矶宣布了2025年科学突破奖获奖者名单。包括数百名中国科研人员在内,来自70多个国家的13508名研究人员共同荣获2025年基础物理学突破奖,以表彰这些物理学家“在大型强子对撞机上对希格斯粒子性质的详细测量研究确认了对称性破缺产生质量的机制、发现新的强相互作用粒子、研究稀有过程和物质-反物质不对称性、对最短距离及最极端条件下的自然探索”。所有的获奖者分别代表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大型强子对撞机(LHC)的四大实验合作组——ATLAS、CMS、ALICE和LHCb实验。此次获奖也是中国科学家在2016年大亚湾中微子实验获奖后第二次获得基础物理学突破奖。

ATLAS和CMS合作组于2012年7月同时宣布发现希格斯玻色子,并持续深入研究其物理特性。ALICE实验专注于研究夸克-胶子等离子体,即一种宇宙大爆炸后最初几微秒内存在的极端高温高密物质形态。LHCb实验则致力于探索物质与反物质的细微差异、基本对称性破缺现象,以及由重轻夸克组成的复合粒子(强子)的复杂能谱。通过这些极其精密的实验测量,LHC的四大实验将基础物理学研究推向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

对于此次获得基础物理学突破奖,CERN总干事Fabiola Gianotti表示:“我为大型强子对撞机合作取得的非凡成就并获得了这一殊荣感到自豪。这是对来自世界各地的数千人的集体努力、奉献、能力和辛勤工作的美好认可,他们每天都在为推动人类知识的边界做出贡献。”在与实验管理团队协商后,突破奖基金会将把300万美元的奖金捐赠给CERN & Society基金会。这笔奖金将用于资助实验团队成员机构中的博士生在CERN进行研究,让他们在科学前沿工作中积累经验,并将新专业知识带回自己的国家和地区。

1998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与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签订了LHC实验合作协议以来,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技部、中国科学院和教育部等部门联合支持下,包括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在内的中国科学家团队先后加入了CMS、ATLAS、ALICE和LHCb四个实验,在探测器研制建造和升级、探测器运行维护和物理分析研究中均做出了重要贡献。近十多年来,在国家各类人才项目的支持下,国内相关科研机构引进和培养了一大批骨干人才,在各个合作组中的贡献和显示度日益增强。目前,国内科研机构署名作者在ATLAS、CMS、ALICE和LHCb实验合作组中的占比分别约为4%、2%、5%和12%。

在本届基础物理学突破奖颁奖词中提到的各项重大物理成果中,中国科学家团队均做出了关键性的贡献,共享突破奖的殊荣实至名归。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与CERN的正式合作可追溯到1982年,从那时起,高能所参加了CERN大型正负电子对撞机(LEP)的L3和ALEPH实验。90年代之后,高能所陆续加入了LHC四大实验中的ATLAS、CMS、LHCb三个实验。目前,高能所参与ATLAS实验人数为81人,其中署名作者23人,参与CMS实验人数为45人,其中署名作者17人 ,参与LHCb实验人数为29人,其中署名作者21人。

高能所ATLAS、CMS和LHCb组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技部、中科院及高能所的支持,过去20多年,在陈和生院士等团队负责人的领导下,在探测器建造、运行维护及升级、软件重建和探测器性能研究、网格计算及实验物理研究中做出了实质贡献,在希格斯粒子的发现、希格斯性质全面精确的测量、标准模型的精确检验、发现新强子态和重子CP破坏的寻找等重要基础物理科学成果中做出了突出贡献。此外,高能所成员还担任了如ATLAS实验高颗粒度时间探测器项目经理、LHCb实验上游径迹探测器项目经理、三个合作组管理顾问委员会成员等高级管理职务。在此次基础物理学突破奖的获奖者中,共有百余位高能所成员或曾在高能所工作学习的科研人员共享了这一荣誉。

尽管LHC的实验已取得累累硕果,但高能所和LHC实验的四大合作组都在聚焦未来的发展,高亮度LHC升级计划(HL-LHC)正加速推进。近年来,在王贻芳院士的牵头下,高能所提前布局,一方面协调ATLAS、CMS和LHCb高能所团队凝练了长期核心科学目标,另一方面加强了为实现核心科学目标不可或缺的LHC加速器、探测器及计算等关键技术方面的研究,并于2021年联合南京大学及北京大学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卓越研究群体项目(原基础科学中心项目)的支持,团队已经在这些领域做出显著贡献。例如高能所带领的中国团队为LHC加速器升级项目成功研制的新型对撞区超导磁体,是确保未来对撞亮度相对LHC原设计指标提升5倍的关键一环;主导ATLAS新型高颗粒度高时间分辨探测器项目的研制以及LHCb 上游径迹探测器升级,在ATLAS 内径迹探测器,CMS 高颗粒度量能器及RPC后端触发电子学等项目中承担关键任务。高能所与微电子所联合成功研制出目前性能最优的LGAD硅传感器,该产品被CERN选中采购,成为首款应用于大型强子对撞机实验的国产硅传感器。高能所建有CMS实验三个远程运行中心之一,ATLAS、CMS两个网格二级站点,近年来又建成了亚洲首个LHCb Tier1网格计算站点。

正负电子希格斯工厂可在LHC基础上大幅提升人类对希格斯粒子及其背后物理的理解,被欧洲粒子物理战略规划等确定为最高优先级的未来大型对撞机项目。2012年希格斯粒子被ATLAS和CMS实验发现后,在王贻芳院士的带领下,中国高能物理学界随即提出环形正负电子对撞机(CEPC)项目,组织国内外科学家进行了大量物理和关键技术研究,于2018年完成了概念设计报告, 2023年完成加速器技术设计报告,预计2025年年中完成探测器技术设计报告,为项目开工建设做好技术层面的准备。

参考信息:

  • “突破奖”于2012年创立,旨在表彰最具影响力的科学工作,并弘扬基础研究对人类的重要性。更多信息请见:https://breakthroughprize.org
  • 2025年基础物理学突破奖获奖者:https://breakthroughprize.org/Laureates/1
  • 2016年王贻芳和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团队因中微子振荡方面的基础性发现与探索获得基础物理学突破奖:https://breakthroughprize.org/Laureates/1/L152



附件下载:

地址:北京市918信箱 邮编:100049 电话:86-10-88235008 Email:ihep@ihep.ac.cn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备案序号:京ICP备05002790号-1 文保网安备案号: 110402500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