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链接:http://it.sohu.com/20120214/n334712026.shtml
中新社北京2月14日电
中国粒子加速器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为中国高能粒子加速器从无到有并跻身世界前沿起到至关重要作用的谢家麟院士,14日荣膺中国2011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虽然已届92岁高龄,但谢家麟还在为中国粒子加速器事业发展“加速”。目前,他仍活跃于加速器科学技术研究的前沿,潜心粒子加速器研究,为中国高能物理和加速器事业的持续发展做贡献。
谢家麟提出,超导加速器是加速器发展的重要方向,中国亟待发展。在新的加速原理探讨中,近几年在等离子体加速上也出现非常重要的突破,中国需要把激光、加速器、等离子体这三方面的人才和条件组合起来,推动新型高能加速器的发展。
冲破重重阻力回国效力
谢家麟1920年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1943年毕业于燕京大学物理系,1951年在美国斯坦福大学获博士学位,但回国途中受阻。
1955年,谢家麟在美国芝加哥医学中心研制成功世界上第一台以高能电子治疗深度肿瘤的加速器,开拓了高能电子束治癌的全新领域。他担任首席物理学家,优化加速器设计,带领解决速调管、加速管等关键技术问题,控制电子束流满足对肿瘤照射的需要,并把加速器的稳定度提高到医用的水平。
也是在1955年,谢家麟冲破重重阻力回国,先后在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和高能物理研究所工作,曾任高能所副所长、代号为“八七工程”的高能加速器建造任务的加速器总设计师、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总设计师和工程经理等职。
直到今天,谢家麟还清楚地记得回国之初,跟采访自己的记者说的一番话:“我留学期间学到了一点点本领,留在美国工作只是‘锦上添花’,而回到祖国则是‘雪中送炭’。希望自己能对生我育我的祖国做出些贡献,乃是我们这一代留学生的普遍的心声。”
著名加速器物理学家谢家麟还颇具文人特质,经常作诗明志抒情。当年归国受阻时即怒发冲冠赋诗一首:峭壁夹江一怒流,小舟浮水似奔牛。黄河横渡混相似,故国山河入梦游。
“想吃馒头,先种麦子”
谢家麟领导研制成功世界第一台以高能电子治疗深度肿瘤的加速器、世界第一台紧凑型新型加速器样机、中国第一台大科学装置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亚洲第一台自由电子激光装置、中国第一台高能量电子直线加速器,在加速器物理学界享有盛誉。
“想吃馒头,先种麦子”。科研工作中,谢家麟一直以此为理念并付诸实施,从而在专业领域取得一系列巨大成就:
1955年谢家麟回国开展高能加速器研究,当时所需尖端器材受国际封锁,所需工艺远超当时国内工业水平,他从研制基本关键部件做起,自力更生,奋斗8年,建成中国第一台高能量电子直线加速器,跨越式赶上国际先进水平,既为中国原子弹、导弹研制做出重要贡献,也为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建设奠定人才和技术基础。
20世纪80年代,谢家麟领导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的设计和建设,反复权衡质子打静止靶和正负电子对撞两种装置的优缺点,最终确定22亿电子伏特(2.2GeV)的正负电子对撞机方案,还领导确定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高能物理和同步辐射“一机两用”方案,使中国高能物理研究迅速赶上世界先进水平。1988年10月,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首次实现正负电子对撞,这是中国高能物理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也创造出国际加速器建设史上的奇迹。
上世纪90年代,谢家麟领导建成亚洲第一台自由电子激光装置,研制总投资只是国外同类装置的十分之一,多项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使中国成为继美国及西欧之后实现红外自由电子激光饱和振荡的国家,奠定了中国自由电子激光发展的基础。
2000年,谢家麟突破加速器设计原理,提出紧凑型电子直线加速器的创新性构想,将电子直线加速器几十年沿用的三大系统精简为两个系统,简化加速器结构,大大降低制造成本。经过4年努力,研制成功世界上第一台紧凑型新型加速器样机。
原创性研究要由小而大
“原创”是科研的精髓。谢家麟指出,中国急需建立一个鼓励原创性研究的体制与机制,以摆脱长期模仿的习惯的束缚。他说,鼓励原创性研究,也要由小而大,要先鼓励在小处突破,不能只注意诺贝尔奖那样高水平的工作,“老老实实,养成风气”。同时,科技创新还要打破中国教育体制上“应试教育”的桎梏。
摆脱“跟踪”而进入“创新”,这是一个质的飞跃。谢家麟认为,在实验科技领域,发明或发现的过程,仪器设备的先进性,常起到重要甚至是决定性作用。他呼吁在必要的“引进”的同时,必须大力发展中国尖端的仪器制造业,改变事实上已形成的“一些国产仪器设备性能目前确是较逊于国外产品,因此不被采用,没有用户采用,工业就缺少改进的动力,产品性能就得不到提高,也就更没有用户”这一恶性循环。
对于年轻科研人员,谢家麟希望他们从最平凡的工作干起,不要眼高手低幻想一蹴而就,德才兼备而以德为主,“要立志做一个正直的人,一个正派的人,一个有良好素质的人,然后才是在科技领域做出伟大的贡献”。(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