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就是要解决种种困难和问题,在无路可走时走出一条新路。
做研究工作的最大动力是强烈兴趣,书本知识加上实际经验是创新基础,科研的敌人是浅尝辄止。
科学王国大公无私,人的能力有高有低,成就有大有小,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一分努力,一分成果,这是永远如此的。
我留学期间学到了一点点本领,留在美国工作只是‘锦上添花’,而回到祖国则是‘雪中送炭’。
我热爱文化灿烂、历史悠久的祖国,热爱自己的研究工作,最大的愿望是要做一个对国家、对人民有用的人,求学的目的是学以致用。
具体实现实验上的创新,要包括诸多细节的创新。细节看来不太重要,但它常常决定了实验的成败。实验学家的功力在于抓住主要矛盾、制定实验方案与技术路线之后,要能解决具体实践中暴露的细节问题。
一星一点地进行多方面的积累和储备,是重大科技创新和强大的综合国力的必要基础。技术积累并不都有轰动效应,我们应该鼓励那种默默无闻、刻苦耕耘的精神,因为这是我们科技创新的重要依托。
在科技领域,只有自力更生、自主创新,掌握核心技术,才能脱离受制于人的局面。
鼓励原创性研究,也要由小而大。我们要从体制上鼓励创新,不要满足于模仿,要先鼓励在小处突破,不能只注意诺贝尔奖那样高水平的工作。
科学的发现不同于技术的发明,并不一定可以纳入计划。但只要有了踏实的、多方面的、长期的知识积累和科研队伍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科研人员全身心的执着追求,水到渠成,重大的原创性突破是必然会在我国大量涌现的。
要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这句话,要树立坚定的自信。资质超人当然占有优势,资质差些也可以用加倍努力来补偿,“成就”并不是天才者的专利。我在《院士风采》一书中所提:“科学王国大公无私,人的能力有高低,成就有大小,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一分努力,一分成果,这是永远如此的。”这正是爱迪生所说,天才是99%的汗水,外加1%的灵感的意思,也是我在此书中特别要向青年传达的信息。
有人把个人未来的发展过分依赖能否进入名校、遇到名师。当然,追随名师左右,与名师经常接触,春风夏雨,耳提面命,名师出高徒的例子,古今中外,比比皆是,特别是在理论方面。但这样的机会并不是容易遇到的,而对实验科技工作者而言,接受了合格的基础知识的教育后,他的成长更依赖于一个实验室的整体互学作用和业务上自学能力的锻炼。
对实验工作者而言,应该注意“手脑并用”。在科技领域,从事基础研究的大科学,理论与实践有明确的分工,不能要求大家都是“全面手”。但一般的应用性技术研究,用理论指导实验,用实验检验理论,理论与实验是同等重要、缺一不可的,而做实验就要有动手的本领。只有“手脑并用”才能解决实际问题,推动工作的进展。
在实验室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本领,要依靠长期实践的积累,它不是书本或老师可以教给你的,而要靠锲而不舍的努力,这需要个人兴趣来支撑。
“原创”是科研的精髓,是我国持续发展的关键。它与“跟踪”有很大的不同,需要建立鼓励“原创”的环境和机制。
第六,发展科技需要建立国际一流的大学和实验室。“一流”并不是指规模庞大、人员众多,而是指能够在某些学术领域占据国际一流的地位,产出重要的成果。
实验工作多属具体细节,周期长,牵扯问题又多,也不一定有显赫的结果,这样的工作也许有人认为只是雕虫小技,微不足道,实际上这正是科技发达国家机体中的血肉基础,没有局部的细小成就,就没有伟大整体的出现。
年龄高的科技工作者,从科技发展前途出发,要主动让路给青年工作者,让他们来挑大梁,当好他们的顾问。另一方面,如果健康许可,也应做些本行的、力所能及的、规模较小的研究,“老有所为”,充分利用自己一生积累的经验,为国家建设添砖添瓦。
我是很一般的人,既不十分聪明,也不十分能干。我能获奖,说明一个人不管资质如何,只要不断努力,就能取得成绩。这个奖虽然是颁给个人的,但我认为这是对我们整个加速器团队的肯定,是对几代人工作的褒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