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设施

羊八井国际宇宙线观测站

发布时间:2025-06-14

西藏羊八井宇宙线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始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从最初的中日合作ASγ实验,逐步增加合作范围,建立了中日合作中子望远镜、中日合作中子监测器、乳胶室等等。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羊八井观测站又开展了中意合作ARGO-YBJ实验。2005年,科技部将羊八井观测站列为科技部25个野外台站试点站,并在之后确定为科技部首批正式野外台站。羊八井ASγ实验是首个发现Crab TeV辐射的EAS实验。2006年发表北半球最高精度的宇宙线强度分布图,发现宇宙线与银河系共转的证据,是2006年度中国科学院十大创新成果之一。ARGO实验在扩展源、瞬变源和能谱测量上也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日合作ASγ实验

1990年建成一期阵列,即成为当时国际上唯一达到10 TeV(1TeV=1012电子伏特)阈能的地面阵列。1996年开始的二期加密阵列将阈能降到了3 TeV,从而成为地面阵列中第一个观测到蟹状星云TeV光子辐射的实验,随后还在TeV能区观测到河外的活动星系核Mrk501和Mrk421的耀发,占当时北天区TeV源数目的一半。1996年增加了用于研究超高能宇宙线成分和能谱测量的探测器,得到了“膝区”能谱和成分的重要结果,我国科学家发挥了尤其重要的作用。近年来,该实验发现了宇宙线的各向异性分布并得到了宇宙线和银河系共转的证据。该结果发表于美国《科学》杂志,并被誉为“里程碑”式的成果。


中意合作ARGO实验

ARGO实验大厅总面积10000 ㎡, RPC(高阻性板)探测器面积6700 ㎡,采用全覆盖地毯式安装结构,从而把地面观测的阈能下降至0.1 TeV,并大大提高探测灵敏度,取样比约由1%提高到93%,可与国际上新一代的大气契仑可夫光成像望远镜实验互补地开展γ天文研究。ARGO还能在超高能区(>1014eV)实现逐事例区分宇宙线原初成分,可为“膝区物理”的突破做重要贡献。ARGO还将持续监测宇宙线随太阳活动的变化,研究其长周期变化与地球环境变化的关联。2006年6月完成全部探测器安装并投入物理运行,2007年7月—8月,成功观测到来自活动星系核Mrk421的高能γ辐射。2013 年结束运行。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