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74年计算中心建立以来,计算中心的存储系统伴随着计算环境的建设,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历经四次主要的技术革命,逐步建设成目前国内领先的海量数据存储中心。
计算中心早期的存储系统主要是依附于320机型和VAX机的直接存储系统。由于存储业界的技术水平限制,当时的存储介质主要以纸带、1英寸磁带、1/2英寸磁带、磁鼓、8英寸以及5.25英寸软盘、低容量磁盘等为主,存储容量都在几百兆字节以内。
随着计算技术的发展,也伴随着BEPC的需求,上世纪90年代中期,计算中心采购了以HP服务器为代表的新一代计算环境。与之相适应的存储系统也采用了HP服务器自带SCSI硬盘。此阶段单磁盘容量普遍小于10GB,计算中心总体的存储容量也不超过1TB。
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计算中心对原有的计算环境进行了升级,并开始采用以PC集群为主体的计算模式,存储系统采用了更高级的磁盘阵列。到2002年,计算中心拥有存储容量约10TB。
2002年以后,计算中心开始筹建中国的高能物理数据中心。海量存储环境成为计算中心未来存储系统发展的目标。计算中心先后引进了大容量磁盘阵列、DELL PowerVault 136T小型磁带库等存储设备,并对NAS设备、SAN存储区域网络等存储技术进行了研究与测试。在此基础上,计算中心先后于2007年和2008年采购了两套IBM 3584大型磁带库,使存储系统的容量首次达到了PB级。计算中心建设高能物理数据中心的设想具备了必要的硬件条件。
DELL Powervault 136T磁带库
IBM TotalStorage 3584磁带库
计算中心采用“磁盘-磁带”的分级存储技术以及基于万兆以太网的网络存储技术来建设海量存储数据中心。数据分级存储将不经常访问的数据自动移到存储层次中较低的层次,释放出较高成本的存储空间给更频繁访问的数据。网络存储是21世纪初存储技术的一个变革,它将存储设备与服务器分离,组建专门的存储网络,使得存储系统具有更好的可共享性、可扩展性、高可靠性以及更好的性能。
海量存储结构图
未来计算中心将继续沿着建立高能物理数据中心的目标持续发展海量存储系统,在硬件建设的基础上,继续提高存储软件开发与管理的能力,力争以更先进的设备和技术满足高能物理研究的需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