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国庆的喜庆氛围弥漫开来,有一群人的假期却与众不同。在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众多科研和工程人员依然在为大科学装置的建设和运行而忙碌。让我们将镜头对准这些默默奉献的身影,见证他们如何用另一种方式为祖国献上生日的祝福。
只为点亮世界最亮光源:高能同步辐射光源团队
十一假期,正值高能同步辐射光源(HEPS)最紧张的攻坚时期,百余名科研和工程人员放弃休假,奋战在一线。9月29日,HEPS加速器顺利通过性能工艺测试工作,接下来,需要对15条光束线站进行性能工艺测试。面临光束线站总体数量多、测试指标多、调光时间紧张的压力,HEPS光束线站部全体人员放弃了十一假期,全员“备战”,全力冲刺验收指标;加速器物理调束团队和各硬件系统在完成了加速器性能工艺测试这一场“硬仗”之后,同样放弃了假期和休整时间,再次全力投入工作中,密切配合光束线站的调光需求。
9月30日下午,HEPS常务副总指挥、高能所副所长董宇辉研究员忙完了所内的工作,迎着北京全城大堵车,从高能所玉泉路园区赶到了怀柔现场,亲自“督战”。他参加了多次调光会议和讨论,大到调光计划,小到设备的调试和使用规范;他还亲自参加线站的内部测试,事无巨细,提醒到位。面对紧张的调试时间,他勉励大家,“虽然指标很高、时间很紧,也有不确定性的突发情况出现,但我们要相信自己的能力和水平,把准备工作做细,预案做好,突发情况及时提出,迅速协调解决,齐心协力一定会打赢、打好这一仗”。在董宇辉副所长的带领下,各系统正在紧张有序的推进相关工作。
高压线站离线设备测试和硬X射线成像线站设备烘烤
全力保障国际领先装置精准“取数”:江门中微子实验团队
在国际中微子研究的前沿阵地,位于地下700米的江门中微子实验装置(JUNO),自2025年8月26日正式运行取数以来,始终保持着高速运转。作为目前全球规模最大、精度最高的中微子研究专用大科学装置,它的运行没有“假期”。为确保这座国之重器24小时处于最佳运行状态,节假日均安排现场运行值班。现场运行负责人徐吉磊带领十余位项目人员在这个假期选择了坚守岗位。装置的有效取数,分秒必争。假期里,他们一如往常地密切监控着海量数据,精细调整设备参数,任何细微的异常都逃不过他们的眼睛。与此同时,JUNO的近点实验——台山中微子实验的安装收尾和调试工作也在紧锣密鼓地推进。曹国富、张杰、占亮等科研人员坚守在台山核电站现场,争分夺秒地进行设备安装与系统调试,全力保障这一关键配套项目早日投入运行。
除了应对复杂的科学任务,近期频发的台风天气与区域性基孔肯雅热疫情也给团队带来了双重挑战。现场在保障科研运行的同时,也统筹着部署防台风应急预案与卫生防疫措施,为科研工作构筑起一道坚实的安全屏障。正是这群科研工作者在假日里的默默奉献,确保了这座国际领先的大科学装置能够源源不断地捕捉来自宇宙的“幽灵粒子”中微子,为揭示宇宙的终极奥秘贡献着中国力量。
图:JUNO实验控制室
星月闪耀,为国之重器的高效运行保驾护航:BEPCII加速器团队
国庆中秋假期来临之际,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BEPCII)运行正处于冲击峰值流强的关键节点,切割型特种二极磁铁电源突发磁铁过温报警,值班员多次尝试仍无法排除故障,研究进度瞬间被中断。紧急时刻,值班长第一时间逐一联络都已熟睡的电源系统团队。电源系统负责人郭晓玲和陈素颖、陈斌知悉情况后,即刻放下节日安排,星夜奔赴储存环电源厅开展抢修;总工程师程健则通过电源工作群全程提供技术指导,紧盯抢修每一个关键环节,与现场人员并肩奋战。10月1日清晨5:50,晨光透过窗棂洒进控制室,历经近6小时电源组最终成功排除了电源故障。7:40,运行组组长魏彦茹提前到岗,迅速投入正电子束流调试,全天坚守岗位,通过各种优化措施将正电子束流提高至750mA,完成了既定的调试任务。12:00,反馈系统负责人尹頔主动加入储存环的束流调试,对现存两套逐束团反馈系统的正电子拾取信号质量展开测试,以严谨态度守护反馈系统在新高流强下的稳定运行。19:00,季大恒从HEPS项目现场奔波赶回,来不及休息就直接赶赴BEPCII储存环控制室,加入了正电子环束流调试。星月闪耀,万家灯火,BEPCII团队仍以连续作战的担当,为国之重器的高效运行保驾护航。
另一场战斗 ,BESIII紧急调整运行计划:北京谱仪团队
临近“十一”假期,BEPCII低温系统突发故障,导致谱仪超导磁铁低阀箱温管路损坏,运行团队为此紧急召北京谱仪运行例会,共同对当前情况进行分析研判,评估批准了抢修方案,并对谱仪取数计划进行了调整,决定白天进行超导阀箱维修、宇宙线取数和CGEM探测器系统的专门测试,晚上进行同步辐射运行。为此,很多同志临时放弃了“十一”出行计划,9月30日晚,实验物理中心、加速器中心、通用运行部密切配合组织人力完成阀箱维修的各项前期准备工作。10月1日—2日控制磁铁升温,10月3日将全面实施维修计划。长假期间,北京谱仪合作组的中方合作者和意大利合作者密切合作,将共同完成运行值班任务和CGEM探测器各项测试工作。
新的征程:CEPC探测器研发团队
在探测器负责人王建春和主编 João Guimarães da Costa的共同领导下,环形正负电子对撞机(CEPC)探测器研发团队在假期仍然坚持工作并进行线上讨论,全力完善《CEPC基准探测器技术设计报告》终稿。该报告在2018年发布的《CEPC概念设计报告》的基础上,又提出了多项创新设计。关键技术研发成果包括开发出了一系列55nm的读出芯片,达到了目前高能物理最高水平,以及在国际上首次研制出高密度和高光产额的闪烁玻璃等。
相关工作在9月底完成最后一轮国际评审,并获得高度评价。各章节负责人依据国际评估意见,逐条对报告内容进行了精细的打磨和完善。团队计划在假期结束前向国际评估小组提交更新版本,并于10月中旬正式对外发布。届时,这将成为国际上首个发布的环形正负电子对撞机希格斯工厂探测器技术设计报告,标志着CEPC探测器研发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坚守岗位勇担当:CSNS团队
为了保障十一期间国家重点任务的专用实验,中国散裂中子源(CSNS)加速器团队提前部署调试计划,放弃假日休息,坚守岗位,争分夺秒地开展机器参数优化工作。暑期检修期间,快循环同步加速器注入系统完成了升级改造,原有的束流传输模型、机器参数等都需要从零开始,加速器团队迎难而上,从理论模拟计算入手,结合逐点的束流实验,在海量的参数空间中反复摸索、精细校准。每0.1%的束流通过率提升和每一点的束流损失控制,都凝聚着智慧与汗水。 “早日为用户提供高水平和稳定的实验条件是我们的目标。”这已成为团队全体成员的共同心声和行动准则。
CSNS靶站谱仪大厅以及CSNS-II基建施工现场的工作同样密锣紧鼓地进行中。谱仪科学家和科研人员为即将到来的束流有条不紊地开展机器研究以及制备实验样品工作;建安工程中,针对与束线相关的有极高安装精度要求的预埋件,10多名技术人员安排连续户外作业,在现场实施高精度准直测量,确保CSNS-II工程按计划实施。这份假日里的坚守,生动诠释了CSNS团队“甘于奉献、团结协作、攻坚克难、勇攀高峰”的精神风貌。
图:CSNS加速器、谱仪运行及二期工程建设团队
全天候守护宇宙之眼:LHAASO运行团队
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LHAASO)作为运行中的大科学装置,其超高灵敏度与宽视场优势依赖于全天候不间断运行。国庆期间,在海拔4410米的观测站上,运行工作分秒未停。现场人员四朗电珠和泽仁正配合刘佳研究员,仔细进行着ED探测器交换机的检查,这只是他们保障探测器阵列稳定运行的日常工作之一。 为了实现“全年设备不离人”的目标,运行团队通过轮休排班,远程协作与现场维护紧密结合,持续开展四种探测器阵列的运行维护、净水生产、供配电保障等工作,及时排除故障,保障海量科学数据的稳定积累,为重大科学发现提供坚实支撑。
左:现场人员四朗电珠和泽仁配合刘佳研究员进行ED探测器交换机检查 右:LHAASO现场照片
优化升级迎新观测季:AliCPT团队
阿里原初引力波实验一期(AliCPT-1)继今年实现首光后,在今年夏季进行常规的维护和核心部件升级,团队为保障新观测季运行,部分成员自愿加班进行望远镜核心探测器模块和读出系统的升级优化与联调测试。项目副总工李雅琼组织每日例会讨论解决碰到的问题和制订当日计划;博士后廖国福退掉已抢到的高铁票放弃回家探亲的计划,坚守岗位,与研究生方俊豪成为测试工作的骨干力量;项目副经理张永杰研究员、软件负责人常治主动放弃离京休假计划,随时待命,根据测试需求随时赶到现场解决了系统联调中的各类接口匹配的问题;合作单位山东大学的任祥祥副教授负责核心固件开发,通过视频连线远程随时响应,和高能所测试现场一起解决问题。
图:高能所测试现场
立体推进装置建设:LACT团队
大型超高能伽马源立体跟踪装置(LACT)的建设也并未停歇。面对第二台望远镜建设的紧迫任务,光学系统组负责人王玉东远程统筹,建立高效响应机制;博士生周长旭与研究生刘殿国密切配合,形成“现场测试+远程分析”的联动模式,高效推进反射镜检测设备升级与性能标定工作。与此同时,为确保首台望远镜稳定运行,闵振指挥现场人员进行维护与性能保障,职工耿利斯老师与助理研究员吴震、研究生雷鼎基开展远程协作,进行转台及机械结构测试。LACT团队以海子山精神为指引,攻坚克难,为项目建设赢得主动。
左一、二:为第二台望远镜建设进行的反射镜实验室光学性能测试 右:首台望远镜现场机械系统维护与调试
力保关键节点:HERD量能器PD团队
为确保HERD项目能在10月顺利转入初样阶段,量能器硅光二极管(PD)团队在国庆期间与时间赛跑。团队人员全力解决首次束流试验暴露的技术难题,同步开展数据采集与触发时序的优化验证。作为保障HERD获取高可靠数据的关键一环,面对PD读出、电箱背插连接改造、数传备案等多个技术难点,团队负责人刘鑫与雒涛这两位老党员挺身而出。他们带领新组建的团队集思广益,迎难而上,以高度的责任感确保项目关键节点如期达成,为HERD项目的稳步推进扫清障碍。
左:刘鑫带领学生进行PD电子学测试 右:雒涛进行PD固件优化测试
为科学数据保驾护航:计算中心团队
计算中心国庆假期期间,负责计算、存储、网络、科学软件的14位科研人员,他们为JUNO科学数据传输通讯、计算和存储资源协调、科学软件仓库高效访问等提供优质服务,保障了JUNO实验数据采集和处理顺利进行;为HEPS各项任务提供计算与软件环境构建和运行服务,优化数据传输流程,持续响应和解决疑难问题,保障调光数据能够及时、高效处理。同时,计算中心安全团队坚守一线,保障各实验网络和信息系统高效运行和安全可控,为各装置科研活动的顺利开展保驾护航。
研发攻关“不打烊”:核技术应用研究中心团队
随着重点课题进入“冲刺期”,为确保项目进展顺利,核技术应用研究中心正高级工程师胡婷婷带领团队开展一系列以核仪器仪表为代表的核心部件研发和整机性能提升。对他们团队来说,国庆中秋双节假期正是研发提速的“黄金周”。
在济南研究部的中试实验大厅里,胡婷婷带领十余名科研工作者目光专注,工作井然有序。面对今年12月项目的重要里程碑节点,为确保系列核仪器仪表率先落地,团队各司其职,共同推动项目进展,虽身处僻静的实验室,与外界的喧闹形成鲜明对比,但科研人员以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雕琢每件仪器产品。下料、铺贴、固化、脱模、机加、装配……团队火力全开突击关键技术攻关、调试测试等重点任务,细致检查每一根线缆,仔细比对每一个数据,为确保年度各项任务圆满完成而冲刺。通过优化探测器设计、改进信号处理算法、提升系统集成度等系列创新,成功突破多项技术瓶颈,实现了核心部件与整机性能的全面提升,以实际行动保障关键环节的顺利推进。团队讨论声、仪器测试运转的细微声响在实验室里共同交织成独特的“假日乐章”。
截至发稿时,仍有众多默默奉献、坚守岗位的科研、工程与管理人员,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专业精神,以实际行动保障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重大科研项目的稳步推进,持续为我国在科学探索与创新的道路上贡献着重要力量,共同铸就着国家创新的坚实根基。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