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简 介
目前研究领域: 参加北京谱仪(BES)主漂移室的研制,该工作获国务院重大设备集体奖。多年从事BES-I和BES-II数据的离线处理,粲介子物理、τ轻子物理和粲偶素物理的实验研究工作。建立了BES dE/dx粒子识别软件系统,该系统在BES-I和BES-IIτ-粲物理研究工作中,特别是在“τ轻子质量测量”工作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历任BES-I D介子物理组组长,BES-II数据离线刻度和重建软件组组长、物理工具软件组组长、ψ(3770)物理和D介子物理组组长,BES-III合作组粲物理研究协调人。领导完成BES-II数据离线刻度和重建软件的升级工作;主持并完成BES-I和BES-II D介子物理和物理的研究工作,获得了一批重大或重要的物理成果,在国际上引起强烈反响。发现了第一个处在DD-bar对产生阈能之上的粒子的非DD-bar衰变:ψ(3770)?J/ψπ+π-,揭示了DD-bar阈上粒子可以通过强作用转换到非DD-bar末态的物理规律;发现(15?5)%的ψ(3770)衰变到非DD-bar末态;发现在正负电子湮灭中、在3.765 GeV 附近非DD-bar强子截面增强及在3.70—3.82 GeV能区强子截面谱的反常;首次在多共振态能区分离并测定出在正负电子湮灭中产生的多种物理过程的强子截面(或R值), 扫除了国际上实验对R值测量和理论上对R值理解的不一致的混乱局面,对精密地检验标准模型及研究强子物理均有重要意义;在国际上首次判定在D 介子遍举半轻子衰变中同位旋守恒,从而解决了存在了20多年的在D 介子遍举半轻子衰变中同位旋不守恒之疑难。目前从事BES-III DD-bar阈上粒子非-DD-bar衰变的研究和D介子物理的研究工作。 |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