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科学传播 > 传媒扫描 > 2014年
【新华社】陈和生:基础科学研究只有第一没有第二!
文章来源:新华社 金立旺  2014-05-20
】 【】 【

陈和生院士像(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4月30日摄)

  陈和生,粒子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200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8年-2011年担任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现任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国家实验室主任、中国散裂中子源工程经理。2014年4月30日,陈和生院士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现在一天取得的数据超过了改造之前一年取得的数据!”陈和生院士最高兴的事情之一就是在他做中科院高能物理所所长期间,成功主持改造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从2004年到2008年,中科院高能物理所对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做了一次重大改造,通过改造,把它的性能提高了100倍。

  1998年起至2011年底,陈和生担任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从科研到管理的转型对他是个挑战,他最自豪的是在他领导下制定了高能所的发展战略,为高能物理的发展奠定基础。在这份战略中提出的发展方向,在过去两年陆续有了结果。一个是2012年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第一次精确测量到了中微子转化规律中的一个参数,这个参数对于今后中微子的实验有非常大的意义。另外,去年在世界上第一次观察到了可能由四个夸克组成的粒子。这在物理学上有重要的意义,是研究微观世界的最小单元方面一个非常重要的实验结果,美国物理学会的杂志在评选去年物理学最重要的成果的时候,把它排到第一。

  “从实验酝酿到得到结果,大概花了八年时间,从动工开始挖隧道到得到实验结果,花了四年半,但是最后的竞争只差三周! ”回忆起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的成功,他至今仍非常激动。开始做实验的时候,他们觉得主要的竞争对手应该是法国一个反应堆实验,并没有注意韩国实验可能会跟他们形成真正的竞争。后来,他们突然发现,韩国实验室开始取数据了!于是,他们及时调整实验方案,优化实验设计,结果比韩国方面早三个星期发表了实验结果。

  在陈和生院士的科研生涯中,丁肇中教授起着重要作用,是丁教授把他招至德国实验室培养,而且还是他的博士论文导师。多年来,他也一直跟丁教授保持密切的合作关系。“他对我的影响的第一个方面是非常严谨的科学作风以保证实验结果的正确。另外一个是在基础科学研究领域只有第一没有第二的理念。”陈和生说。

  陈和生希望年轻学子,如果真正的能够热爱科学并献身科学,就要有严谨的学风并放弃名利思想。“每一个中国人,他的发展都是与中国的发展强大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国家强大了,你个人发展才能有更大的空间,才能有更大的成绩。”

1978年11月,中科院高能所,陈和生(前排右二)在第一期丁肇中训练班上课。

1983年,陈和生在麻省理工学院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留影。

  1984年5月在麻省理工学院(MIT)通过博士论文答辩,陈和生与导师丁肇中先生(左)在一起。

  1996年8月,陈和生与大型永磁体合影。这块永磁体由中国科研人员制造,是人类第一个送上宇宙空间的大型磁铁,也是美国宇航局第一次搭载中国制造的载荷。

1998年6月,大型永磁体第一次升空期间,陈和生(左)在约翰逊航天中心值班。

  陈和生在展示世界上首次发现可能由四个夸克组成的粒子的示意图前(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4月30日摄)。

陈和生院士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国家实验室的控制室里(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4月30日摄)。

陈和生院士在会议室里(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4月30日摄)。

  陈和生在展示世界上首次发现可能由四个夸克组成的粒子的示意图前(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4月30日摄)。

陈和生院士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国家实验室的控制室里(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4月30日摄)。

  陈和生在展示世界上首次发现可能由四个夸克组成的粒子的示意图前(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4月30日摄)。

(原载于: http://info.xinhua.org/cn/security/detail.do?sw=&docId=227668365&libId=8&docType=2&cid=175&ct= )


附件下载:

地址:北京市918信箱 邮编:100049 电话:86-10-88235008 Email:ihep@ihep.ac.cn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备案序号:京ICP备05002790号-1 文保网安备案号: 110402500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