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科学传播 > 传媒扫描 > 2020年
【人民网】人大代表王贻芳:加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
文章来源:人民网  2020-05-25
】 【】 【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王贻芳院士(受访者供图)

  人民网北京5月24日电(赵竹青)5月22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代表国务院向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

  “今年的报告内容处处体现党和国家以民为本,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王贻芳在接受人民网记者专访时表示,受疫情影响,世界经济衰退,我国各行各业亦面临压力和挑战,稳经济、保就业、脱贫攻坚等一系列举措鼓舞人心、求真务实,体现了大国担当和强烈的责任意识。

  “报告中提到,稳定支持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加快国家实验室建设,发展社会研发机构,深化国际科技合作,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等。这为我国提高科技创新支撑能力划出了重点,思路清晰,方向明确,步伐坚定。”王贻芳说。

  在今年的两会上,人大代表王贻芳提交了三项建议。其中包括在解决疫情之下,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资金缺口问题及进一步完善科研项目政府采购法规政策。另一份则是关注热点话题“新基建”。他建议,在“新基建”中,加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

  4月2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创新和高技术发展司司长伍浩在新闻发布会上明确,将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纳入新基建中的创新基础设施类别。

  王贻芳在建议里,对加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他表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一方面可以聚焦科学前沿引领重大基础科学突破,另一方面可以作为公共平台支撑多学科发展,进而对人才、经济等产生带动效应,提升国家整体的创新能力,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我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科技大国,但具有国际影响的重大成果并不多。”在王贻芳看来,这与我国科研经费分配模式现存的问题有关。

  他指出,随着科技的发展,前沿科学问题的解决越来越依赖于多学科、多团队的协作及先进的实验设施和技术,科研活动组织模式越来越趋向于大型化、综合化,而“撒胡椒面”和“雨露均沾”的经费分配模式操作简单,比较和谐,但不利于产生重大成果。在未来30年这一国家科技发展的关键期,需要敢于发起一批标志性的超大基础科学工程。

  王贻芳表示,从技术水平、项目设置、国际影响力三方面来看,我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目前还存在不少问题。他表示,当前,我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数量较少,规模偏小,技术水平总体上以跟踪为主,在科学与技术上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的设施很少,与科技强国存在差距。同时,设施规划和项目遴选中的重点不够突出,强调科学上的重要性、方案的创新性、独特性和革命性不够。另外,设施缺少国际吸引力和国际影响力,实质性的国际贡献比重低,国际合作活跃程度不够。

  因此,他建议,我国应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发挥地方政府和社会的力量,大幅度提高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投资规模。

  同时,要做好遴选工作,确保科学目标和技术的先进性,避免以量的扩张代替质的提升。通过国际评估,解决利益冲突问题。

  另外,加强设施的预制研究和关键部件的研发,提高自研技术水平和比重,控制技术引进比重,改进预算管理,鼓励技术创新。

  王贻芳希望,以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为抓手,创建国际科学中心,大幅度提高我国的科技水平,改变人才流向,使我国加快迈向国际领先的科学强国。


附件下载:

地址:北京市918信箱 邮编:100049 电话:86-10-88235008 Email:ihep@ihep.ac.cn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备案序号:京ICP备05002790号-1 文保网安备案号: 110402500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