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10月16日,一个永载中国史册的日子。就在这一天,西部大漠上空的一声巨响,宣布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众所周知,这一成功的背后凝聚了我国无数著名科学精英的心血和汗水。著名物理学家,我国核物理研究的开拓者、先驱者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赵忠尧教授就是其中的一位翘楚。
赵忠尧,浙江诸暨人。1920年考入南京大学的前身——南高师,1924年毕业于南高师数理化部。半年后返回其时已更名为东南大学的南高师任助教并继续修大学学分。1927年毕业后赴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深造,1931年拿到博士学位的他返回祖国,先后在清华大学、云南大学、西南联合大学任教。1945年应聘中央大学物理系教授兼系主任。他主持中央大学物理系期间,新建起原子核研究室。
赵忠尧认为中国要生存,“不挨打”,必须发展自己的核科学,这是一名科学工作者责无旁贷的使命。1946年,一次赴美参观考察的机会不仅让他成为第一个看到“蘑菇云”的中国科学家,而且也让世人看到了他那颗深沉热烈的爱国之心。
1946年6月30日,美国在太平洋比基尼小岛上试爆一颗原子弹,以验明它在海上作战的强大威力。事前,邀请反法西斯战争的中、苏、英、法四大盟国派代表前往参观,当时的国民党政府无意也无力研究核武器,对“邀请”也就不闻不问。后经中央研究院总干事萨本栋的多方游说,才很勉强同意派人去参观考究,于是,萨本栋推荐老朋友赵忠尧(时任中央大学物理系主任)前去。
抵美后,他以观察员的身份登上“潘敏挪”号驱逐舰,在离比基尼岛约28公里的海面上观察,当一团耀眼的闪光过后,他紧张地目测数据并记人脑中,为了发展中国的核科学,他决定暂时留在美国做些研究工作,赵忠尧在美国秘密地活跃在熟悉的师友间,获取有关加速器的设计资料,一些国内无法制造的精密部件则设法在美国秘密定制。这时,萨本栋秘密汇来12万美元,而订购一台加速器要40万美元,远不敷所需,美国还严禁出口,这就难上加难了。幸好加速器的发明者劳伦斯非常欣赏赵忠尧的才能和敬佩他的爱国之心,出重金聘用他,有意安排他多接触实验设备和有关图纸,不久美国原子能委员会下令:“一切外籍人必须离开核物理实验室”。
于是,赵忠尧只得在纽约等地的科研机构当起“临时工”,以替实验室完成某些科研项目来换取有关加速器制造的技术资料和零件。1950年初,赵忠尧完成了预期计划,准备回国:但此时形势发生了变化,中美已不通航,大陆学者借道香港回国也受阻。历经5个月的磨难,他才得到香港过境许可证,踏上返回祖国的航程。不想,8月29日美国“威尔逊”总统号正要启航,联邦调查局突然上船检查,目标当然是冲着赵忠尧来的。几十箱器材、资料都翻遍了,并未发现他们所需要的,只好放行。其实,赵忠尧早作了应变之策:将一些重要器材和资料分期分批设法带回中国,又把其它零件拆散打乱了任意堆放装箱。当“威尔逊”总统号途经日本横滨,驻日美军最高司令部突然上船逮捕了赵忠尧,秘密关入巢鸭监狱,消息一披露,立即引起世界舆论的强烈抗议。这时,台湾大学校长傅斯年打去急电:“望兄来台共事,以防不测。”赵忠尧回电说:“我回大陆之意已决!”
1950年年底,赵忠尧带着大批加速器资料和关键设备,冲破重重困难回到了阔别多年的祖国。1955年,赵忠尧用带回的器材和零件,主持建成了我国第一台质子静电加速器,并进行了原子核反应的研究,9年之后,我国第一团“蘑菇云”在祖国大西北升空。
纵使岁月流逝,在中国原子能物理的发展长河中。赵忠尧先生不该也不会被遗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