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故院士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科研队伍 > 院士专家 > 已故院士

张文裕

  张文裕,著名物理学家,中国共产党党员,1910年1月9日出生于福建省惠安县。 1931年燕京大学物理系毕业后留校任教,1935年赴英国剑桥大学卡文迪什实验室,在诺贝尔奖获得者E.卢瑟福教授的指导下从事核物理研究,1938年获博士学位。抗日战争爆发后,他怀着救国救民的满腔热忱于1938年秋回国,先后在四川大学、西南联大任教。1943年再度出国,1943年至1949年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巴尔摩实验室任研究教授,1949年至1956年任普渡大学教授。 

  1956年张文裕先生冲破重重障碍回到祖国。回国后,在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任研究员、宇宙线研究室主任、副所长等职,195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59年至1964年,他被派往苏联杜布纳联合核子研究所工作,曾担任中国组组长,并领导一个联合研究组的研究工作。为发展我国的高能物理事业,根据周恩来总理的指示,1973年成立了高能物理研究所,张文裕先生自1973年至1984年任所长。 

  张文裕先生毕生献身于科学研究和我国的高能物理事业。在放射性同位素、宇宙线大气簇射和奇异原子研究,以及多丝火花计数器的发明方面做出开创性的贡献在国际科学界享有盛誉。尤其在μ子吸收的研究中确证了μ原子的存在,从而开拓了奇异原子物理研究领域。1956年回国后,他积极推动云南落雪山宇宙线实验站的扩建,与肖健先生共同领导建造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云室组,做出了高水平的物理工作,培养了一代宇宙线研究者。六十年代初,张文裕在苏联杜布纳联合核子所利用加速器进行高能物理实验,他把当时已知的重子共振态归纳成核子和超子的激发态,提出了一个重子能级跃迁图,并在Λ0超子和核子散射研究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张文裕先生是我国宇宙线及高能物理研究的奠基人之一,他一贯重视理论与实验相结合。多年来他孜孜以求的是要建立我国的高能物理实验基地,培养和形成我国的高能物理研究队伍。1972年,以他为首的18位科学家写信给周恩来总理,建议建造高能加速器,开展高能物理研究。1981年,张文裕亲自主持了高能物理研究基地建设调整方案的论证。他广泛征求和听取了国内外高能物理学家的意见,在确定建造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以及对撞机的物理目标和能区选择上起了关键作用。张文裕为发展我国的高能物理事业呕心沥血,贡献了他晚年的全部精力,直至生病期间还坐着轮椅到对撞机工地了解工程的进展。 

  张文裕先生十分重视科研与教育相结合。自1958年起他在中国科技大学兼任教授,以后又兼任近代物理系主任,为科大近代物理系的成长做出了贡献。 

  张文裕先生为加强我国与国际高能物理界的合作与交流做了大量工作,为中国的高能物理研究走向世界做出了重要贡献。1956年,他应邀访问了欧洲核子研究中心。1972年,他随中国科学家代表团出访英国、瑞典、加拿大和美国。1973年他曾率领中国高能物理代表团出访美国、西欧,他曾担任第一、二届中美高能物理合作联合委员会中方主席,开辟了中美高能物理领域合作的局面,为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的建设打下良好基础。 

  张文裕先生是中国物理学会1932年创立时的首批会员,曾任副理事长。1956年起至八十年代中期曾担任《中国科学》《科学通报》的副主编、主编。他还曾任中国核学会副理事长,中国高能物理学会第一任理事长。张文裕先生是第二至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四、五、六届全国人大常委。 

  张文裕先生因病于1992年11月5日在北京逝世。

地址:北京市918信箱 邮编:100049 电话:86-10-88235008 Email:ihep@ihep.ac.cn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备案序号:京ICP备05002790号-1 文保网安备案号: 110402500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