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传媒扫描 > 2012年
【中国科学报】中国高能物理仍要厚积薄发
文章来源:中国科学报 张巧玲  2012-09-18
】 【】 【

  ■本报记者 张巧玲

  “这件事不能再延迟了。科学院必须把基础科学和理论研究抓起来,同时又要把理论研究与科学实验结合起来。高能物理研究和高能加速器的预制研究,应该成为科学院要抓的主要项目之一。”

  这是1972年9月11日,周恩来总理给张文裕等科学家的回信。

  时至今日,已整整40周年。

  近日,40多名新老科学家及30余名年轻学生共聚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回顾了这段珍贵的历史。

  快速发展40年

  今年8月,我国大亚湾实验发现第三种中微子振荡模式,引起国际学术界的强烈反响。

  美国《科学》杂志评论说:“中微子关键参数的测量,标志着中国的崛起。”《自然》杂志对此的评论是“对中微子振荡的最高精度测量”。

  “总理批示是高能物理发展的里程碑事件,这正是中国高能物理几十年厚积薄发的重要成果。”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王贻芳说。

  40年来,随着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成立以及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BEPC)及其重大改造工程的实施,我国高能物理研究逐渐进入世界前列。

  目前,北京谱仪实验、大亚湾中微子实验等,都有来自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几十个成员单位和几百名科学家参与。我国科学家也参加了欧洲大型强子对撞机(LHC)等国际重要高能物理实验。

  一些高能物理大科学工程建设也成就斐然。例如,BEPCⅡ工程对撞亮度达到BEPC的65倍左右,完成多项高能物理实验;同步辐射专用模式运行效率逐年提高,兼用模式对用户开放;散裂中子源、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羊八井宇宙线观测站、加速器驱动的次临界反应堆、北京先进光源、大亚湾二期等工程也在加紧推进。

  中科院院士陈和生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我国已成为世界五个高能加速器研究基地之一,在高能物理方面,我国已占据很突出的地位。

  基础研究仍不能松懈

  “回忆和学习周总理当年作出的批示,不能简单就事论事。”中科院院士何祚庥认为,周恩来总理在当年“文化大革命”的极端条件下,作出了支持发展高能物理研究的决定,实际上是在支持基础研究的发展。

  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詹文龙也指出,这40年也是中国基础科学快速发展的40年。20世纪70年代,除高能所外,一批基础研究机构相继建立;除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重离子加速器、同步辐射等科学装置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建成。

  詹文龙指出,当前,国家仍十分重视和支持基础研究的发展,基础研究面临着非常难得的发展机遇,但今后更需要在基础科学方面,力争在科学原理层次取得原创性的科学成果,在应用研究中取得重大创新成果。

  “基础研究仍需要长期积累。”陈和生说,“基础研究不是说把油门加大就能跑得快,要实现高能物理和基础研究的大发展,仍需要始终把握正确的发展策略和方向,仍需要相当多的投入,才能有原创性的成果。”

  年轻人的担子更重

  “我想起了当年何祚庥在牛棚里还在计算加速器。”中科院原对装办主任柳怀祖回忆说,当年科学家都是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开展科学研究的,才有了今天中国的高能物理。

  中国工程院院士叶铭汉回忆当年研制对撞机的经历时说,当年的条件很艰苦,他们坚持做这些不是为了拿奖金、发表文章,只是一心想把工作做出来。“非常希望现在的年轻人能把这些传统发扬下去。”

  “今后中国科技腾飞的担子落在了年轻人身上。”柳怀祖说,回忆过去科学家的奋斗历程,其实是想给现在的年轻人一些启发。

  陈和生说,不是要求现在的年轻人在40年前的环境中去从事科学研究,而是需要一种即使在逆境或困境中仍能坚持献身科学的精神。

  “先辈们为现在的科学研究创造了很好的条件,需要年轻人继续把我们的基础研究推向更高的层次。”陈和生说。

  《中国科学报》 (2012-09-18 A4 综合) 原文链接


附件下载:

地址:北京市918信箱 邮编:100049 电话:86-10-88235008 Email:ihep@ihep.ac.cn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备案序号:京ICP备05002790号-1 文保网安备案号: 110402500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