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 王申 摄
新华网北京11月18日电(记者 余晓洁 吴晶晶)“每个人都活在有边界条件的环境里。做事,要分析可能性和合理性。我刚回国时想做中微子,现在回想起来当时条件不成熟。但这并不意味梦想搁浅。当机会出现、条件具备、队伍成长后,还是可以做。”王贻芳平静地回答每一个问题,有时陷入短暂思考。
这是一张不俗的履历。
1963年出生。“文革”中不忘读书;1984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同年赴欧洲核子研究中心丁肇中领导的团队深造;1992年获佛罗伦萨大学博士学位,先后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工作;2001年底回国工作;2004年入列“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这是两张“重量级”的成绩单。
——他领导完成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北京谱仪的设计、研制、运行和物理研究,发现了一系列新粒子和新现象,在轻强子谱和粲物理研究方面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他开创了我国中微子实验研究,提出了大亚湾中微子实验方案并率领团队完成了实验的设计、研制、运行和物理研究,发现了中微子第三种振荡模式。这一成果入选美国《科学》杂志2012年全球十大科学突破。
有“幽灵粒子”之称的中微子,以近似光速悄无声息地穿行于地球,吸引了科学家的热切关注。意大利OPERA实验发言人说,“王贻芳团队的发现是中微子物理的里程碑”。更有科学家指出,它对最终揭开宇宙起源和演化之谜有重大意义。
“初识王贻芳是1992年在意大利,当时我感觉他和别的年轻人不一样,话不多,总在思考问题。”高能所党委书记王焕玉说:“他回国想搞中微子,但很快服从大局,用自己在国外积累的大型实验经验领导北京谱仪。”
北京谱仪III国际合作现任发言人沈肖雁说,从目标确定到实验设计,到队伍组织,到把每一笔经费用到“刀刃”上,王贻芳表现出高超的组织能力,尤其是与国际同行合作的能力。
就在扎扎实实领导北京谱仪研制的同时,王贻芳并没有放弃追寻“幽灵粒子”的梦想。2003年,他“重操旧业”,再次进入中微子实验研究领域,一干就是10年。
“在国外,中国人能耐再大都当不了主角。回国搞中微子实验,一定要牢牢把握主导权。”王贻芳说。
2005年,大亚湾中微子实验项目组成立。中美俄等6个国家和地区的190多位研究人员组成庞大的团队。那么,谁当“领头羊”?采用谁的方案?按美国方案走,中方的贡献和地位受限;反之,可能丧失国际合作。谈判时,王贻芳“单刀赴会”。
“我坚信我的方案最正确。国家要花这么多钱,如果把方案让给美国,让他们掌握成果,这种事情绝对不能做!”王贻芳说。最终,不愿缺席这一重要实验的美国人接受了他的方案。
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工程副经理杨长根说,物理学大实验一做十几年、几十年,不能轰轰烈烈、华而不实。王贻芳带领大家做项目强调要做“实际的、有用的、中国人自己的东西”。
王贻芳经常被问到这样的问题:基础研究有什么实际用途?能拿诺贝尔奖吗?如果不能,基础研究有什么用?他认为,这里存在两层误解:其一,基础科学研究就是自由探索;其二,有实际用途的科研才是国家需求,基础科学不是。
“我绝不反对一部分从事基础科学研究的人转去从事应用研究,实际上这也是基础科学研究的目的之一。关键是不能因此削弱基础科学研究,而是要及时补充。”王贻芳说。
中微子实验二期项目启动、希望开启国内的高能量粒子物理研究……王贻芳,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行在建立健全中国高能物理研究体系的追梦道路上。
(原载于: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3-11/18/c_118184358.htm)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