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传媒扫描 > 2014年
【中国科学报】“诺奖”得主“把脉”中国科教
文章来源:中国科学报 郝俊  2014-03-07
】 【】 【

  《中国科学报》:你们这次来中国参加主题为“基础科学的未来与科教融合”的论坛。不难看出,科教融合的问题正在引起中国的重视。但我们也看到,一些学习基础科学的年轻人对未来有些担忧,不知是否该坚持科研之路。对于他们的困惑,你们有何建议?

  格罗斯:在你面前,正在与你对话的,不就是从事基础物理研究的科学家吗?很显然,你从我们身上就能看到,从事基础研究是一种值得追求的生活。对年轻人来说,有很多事情值得他们尝试。但重要的是,他们应该做自己真正喜欢并且擅长的事情。那是你自己选择的生活,如果你享受这份工作,自然就会做得更好。

  胡夫特:我想,给出任何具体的建议都是不合适也不应该的。年轻人其实没有必要过于遵循他人的意见,而是应当勇敢追求自己所感兴趣的事业。每个人都各有所长,你将来可能成为优秀的小提琴演奏家,可能是个国际象棋的好手,可能擅长体育运动,当然也可能会成长为科学家。你总能发现自己的特长所在。

  我们这些物理学家,都热爱科学并擅长于此。但对于一些正在学习科学的年轻人来说,他们可能会逐渐发现自己并不适合于这项事业,那么就请挥动想象的翅膀,抓住自己最理想的职业。

  今天,我们这些科学家所能做的,就是展示给中国的年轻人,在科学的事业里他们能够做些什么事情以及科学本身能够做些什么,有怎样的价值和意义。他们需要看到,当他打开手机或者电脑,所有这一切事物的背后都有科学,并且非常有趣。

  科学的世纪还远未结束,我们希望成为参与其中的一部分,由此改变社会和世界。

  《中国科学报》:对于中国当前的基础科学发展,你们认为其中存在哪些不足?

  胡夫特:一个国家的科学发展很难兼顾到所有的学科领域,所以中国也必须有所选择。我们看到,中国科学近年来取得了很大发展,然而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讲,都还没有达到能够领先世界的水平和地位,很多领域都还非常缺乏人才。只有在科学事业真正形成规模以后,才有可能做得更多、更好。

  格罗斯:历史上,中国的科学发展曾遭遇过一些麻烦。虽然在过去的近三十年间取得了有目共睹的伟大进步,但现代科学对于中国来说仍是非常新鲜的事物。

  很明显的一点是,中国文化中仍然有一些阻碍科学发展的不利因素。以年轻人的学习为例,中学教育非常尊崇传统的讲授模式,没有为年轻人提供很好的科学实践训练,也没有能够很好地选拔出科学人才。另一方面,中国文化中缺乏向权威发问、质疑权威的传统,因此学生也就过于遵从教师或权威人士告诉他们的那些既成事实和方法,这对发明和创新能力无疑有所损害。

  除此之外,中国的科研体制中同样存在森严的等级制度,这对科学的发展也会有所不利。所有这些事关高等教育、科研体制的问题,其实很多人都已经有所意识,但文化的改变不仅仅涉及到制度体系,它需要经历非常缓慢的一个过程,非常不容易。我想这是当前的中国科学需要面对的最大问题之一。

  《中国科学报》:你们感觉到的文化和制度问题,是基于哪些观察?

  格罗斯:事实上,每个国家的科学研究,其运转方式都不尽相同。追根溯源,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的科研体制是跟随前苏联的模式建立起来的,但那时候的中国还非常贫穷。近些年来,中国寻找到了更多的资源来支持科学发展,这些投入除了来自科研机构和高校,还有私人投资。这无疑是很好的发展,它促进了竞争,也促进了科研人员在不同机构之间的流动。

  之前所说的那些问题,是基于我的切身体会和观察。我去过很多中国的科研机构和大学,接触过各个层次的研究人员和教师。这么多年来,我发现他们的教学方式基本没有发生什么变化,很多时候他们只是将一些定义和概念告诉学生,但很少理解并解释清楚这些科学问题背后的原理。但是,科学理论本身事实上一直都在改变、在成长。从这个角度,我们能够深入反思中国科学在取得进步的同时所面临的一些问题。

  胡夫特:关于科学教育,我与格罗斯有同样的感受和想法。我同样曾去过一些高中和大学,见过中国所使用的物理教科书,也跟他们中的一些物理老师有过交流。我发现他们所教授的内容中,很少涉及真正的物理学思想。

  其实,这种现象在我自己的高中时代也曾经历过。解决这一问题,恐怕不仅仅涉及教材和教学理念的更新,教师本身也需要更新。这的确需要一个缓慢的过程,但重要的是认识到这些问题。

  《中国科学报》:经过多年接触,你们认为中国科教界发生了哪些显著的变化?

  格罗斯:在与中国的接触中,一些事情在我头脑中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记得25年前第一次造访中国之时,我就对此有着深切感受。一方面,中国的教师、科学家乃至政府官员,都有着非常开放的头脑,他们愿意聆听并接受建议,去学习其他地方的人是怎么做的。这实际上是中国拥有自信的表现。

  另一方面,也同样彰显出中国是非常开放的,那就是输送了成千上万的年轻人出国去学习、工作。不论他们留在国外,还是回到国内,都为中国带来了很多的帮助。在这种人才流动过程中,通过彼此的交流、互动、融合,事实上也带来了文化层面的改变。

  今天,中国的开放仍在深入继续,有越来越多的海外留学人才开始归国。对于中国科学来说,他们作出了很多贡献,取得了非常值得注意的杰出成就。

  胡夫特:当前中国的科研发展的确非常迅速,我们看到高校中创办了很多新的科学研究机构,对于未来都充满热情和期待。

  (《中国科学报》2014-03-07 第9版 人物周刊, http://news.sciencenet.cn/sbhtmlnews/2014/3/284314.shtm )


附件下载:

地址:北京市918信箱 邮编:100049 电话:86-10-88235008 Email:ihep@ihep.ac.cn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备案序号:京ICP备05002790号-1 文保网安备案号: 110402500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