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年的钱花得怎么样,是人大代表在审查预算报告时最关注的内容之一。拿到预算报告后,全国人大代表、中科院院士陈和生特意查了查2014年科技支出花了多少钱。让他有些意外的是,2014年,全国的科学技术支出只完成了预算的95.1%,折算下来,差不多有130亿元没有花出去。
科研经费不足,似乎早已成为科技界长年累月挂在嘴边的事。
全国人大代表、南开大学校长龚克在预算审查的小组讨论时也表示,在预算的9大支出类别中,科技支出的预算完成情况是最差的。不要小看这没有完成的4.9%,数字背后其实是科技支出的分配结构出了问题,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代表们拿到的预算报告,简单地回应了科技预算没有完成的原因:“低于预算主要是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根据科研进度据实安排,部分专项研制难度大,2014年实际进度低于年初计划。”
陈和生说,执行情况最差的是科技和环保,而这两项恰恰是当前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短板,建议对这两个领域的钱为什么没花出去进行细致评估。他还想更进一步了解科技预算执行率低的问题,但翻了好几遍会议材料,也没找到更多的信息。
他分析说,可能有几个原因导致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进展慢:一是在立项的时候,乐观地估计了研发的进展,技术的成熟程度达不到预期;二是在安排预算时,可能确实把资金安排多了,实际研究中花不了这么多钱;三是该立项的项目立不上项。
陈和生举例说,我国在十二五规划中,安排了要推进的16个大型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但今年已经是十二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了,还有好多项目,连立项都没立上。
在陈和生看来,不能把预算执行率的原因,简单地归结为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难度大,还应该分析我国在科技经费的分配上存在哪些问题。我国的科技投入不是因为钱太多了花不掉,而是浪费和经费不足的问题并存。面对这花不出去的130亿元,应该对科技投入的结构进行评估,看看蛋糕该怎么切。
龚克也认为,一方面是中小微企业科技创新融资难,另一方面是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在科技计划中的比重太大,建议应该调整国家科技支出的投向结构。
也有一种声音认为,预算没花完,或许与这一两年严肃财经纪律有关。支出规范了,财务部门把钱抠得很紧,自然就有结余。
全国政协委员、财政部财科所原所长贾康说,不仅他自己很关注这没有花出去的130亿元,预算报告公开之后,也有很多朋友和同行给他电话,议论科技支出没有完成预算的事。
在贾康看来,现在严肃财经纪律、加大对科研经费的管理和评估,是很大的进步,但科研经费使用中的一些制度安排其实是不合理的,反而造成了资金使用效率的低下。
贾康说,根据财务制度,一些重大科研项目的学术带头人或骨干人员,如果在本单位有工资,就不能拿劳务费,而他们带的没有工资的研究生是可以领劳务费的。这样在科研单位就形成了一个潜规则,项目负责人编造出一大堆研究生的名字,把钱套出来,再按实际的需求进行分配。从财务制度上来说这是违规的,但这达到了用高收入留住学术带头人、调动他们积极性的目的。不过这也从另一个侧面提出了一个问题:该怎样用合法合规的分配机制留住高端人才。
在3月11日举行的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记者会上,科技部部长万钢坦言,现行的科技计划出现了缺乏顶层设计、统筹协调不够、资助方式不完善等问题。中央财政支持的各类科技计划由近40个部门管理,有近百个计划渠道,资源碎片化问题突出,科技人员多头申请,跑项目负担特别重。
2014年年底,国务院颁发了《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方案》。万钢说,通过改革,国家财政支持的科技项目成果要进入科技报告体系,除涉密项目外,都要向全社会公布,由全社会来监督。
(原载于《中国青年报》 2015年03月12日 T03 版)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