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传媒扫描 > 2016年
【中国气象报】引力波热潮折射基础研究及科普现状
文章来源:中国气象报 段昊书  2016-04-09
】 【】 【

  如果不是美国人宣布发现引力波,进而在网络及社会舆论圈引发热潮,在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张新民看来,“两会”上的这些“长枪短炮”,不会过多关注他。

  这位上世纪90年代便以美国两所名校博士后的身份回国的学者,是我国引力波研究项目“阿里实验计划”的负责人,更是我国粒子宇宙学的奠基人之一。有意思的是,在“引力波热潮”中,张新民只是“小火”,有人却因为五年前的一档电视节目而“大火”了一把……

  舆论场的热度与基础研究领域的冷清,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反差?

  张新民有自己的观点。

  关于引力波:打开了研究宇宙的新窗口 

  引力波火了,但我国关于引力波的研究并没有太多人知晓。事实上,早在上世纪70年代,我国科学家就开始了引力波研究,其间,由于种种原因,研究停滞了十几年,直到2008年才再度开启。

  张新民介绍,我国的引力波研究主要有两个方向,一是中科院提出的“太极计划”和由中山大学领衔的“天琴计划”,这两个计划都是去太空探测引力波;二是由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主导的“阿里实验计划”,目标是在地面探测原初引力波。

  原初引力波太微弱,所以要选各种干扰较少的区域,例如,要海拔高、大气稀薄以及水汽含量低等。目前,科学家在全球共选出了4个最佳观测点,分别是南极、智利阿塔卡马沙漠、格陵兰岛和我国西藏阿里。张新民说,中科院国家天文台在阿里建设的观测站是北半球最好的观测台址。

  那么,研究“引力波”意义何在?

  他说,发现引力波进一步证实了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的正确性,而引力波更为人类打开了研究宇宙的新窗口。射电、光学、伽马射线等电磁波谱研究宇宙,均来自于光子携带的信息,引力波则携带着与电磁波截然不同的信息,能揭示宇宙新的奥秘,比如黑洞与黑洞并合时的物理过程。

  “人类以前以为自己只有一双能够看见外界的眼睛(电磁波探测),现在发现自己还有一双能够听见外界的耳朵(引力波探测)。”张新民说。

  关于基础研究:希望下一个重大发现由中国人宣布 

  然而,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很多人根本没有听过“引力波”这个词语,更难有人了解从事引力波研究的人。寂寞,是从事基础研究的科学家难以回避的现实。这种寂寞不仅体现在“曝光度”上,有时也反映在科研经费的分配、待遇、受重视程度上。

  “我相信很多气象专家,特别是大气科学基础研究的学者,也面临着相似的情况。通俗来讲,基础研究就是为科技事业打基础。如果没有像引力波这样的研究成果出现,这些基础研究的确很‘沉寂’。但是,就像是盖一座大楼一样,没有基础可行吗?”张新民说。

  他认为,不能简单认定基础研究难以进行“成果转化”,或者说,对于“成果转化”的评价标准应该更多元化。基础研究在最初可能没有明确应用目标,甚至看不出应用前景,但放在更长尺度的时间来看,却有可能具有划时代意义。“18世纪描述电磁波的麦克斯韦理论被确认的时候,也没有人知道它会给人类带来什么。现在,不管是电视还是手机,都与电磁现象有关。基础研究的成果转化可能需要几代人,但并不能抹杀最初研究者的贡献。”

  谈到待遇问题,张新民说:“我刚回国那会儿,国家安排了住房,工资和研究经费虽然与美国同行有差距,但可以满足基本需要。而现在很多从事基础研究的年轻人根本买不起房子,也有很多人因为待遇问题而跳槽。”他认为,国家已经越来越重视基础研究,而支持力度也应继续加大。

  “另一方面,我们自身的心态也很重要。选择从事基础研究,就要享受这个钻研的过程,不能只去比较待遇和知名度。美国科学家宣布他们探测到引力波时,我能感觉到他们当时内心的自豪。”张新民说,这种改变人类科学进程的成就源自基础研究领域持之以恒的努力及坚守,他希望,“下一个重大发现由中国人宣布。”

  关于“民科”:只要尊重科学便不分“专业”和“业余” 

  有意思的是,就在科学家宣布发现引力波后,有人却因为五年前在一档求职类真人秀电视节目上谈及引力波及其应用成为了舆论关注的焦点。

  “我并不认可‘民科’这个概念。什么叫民间科学家?如果一位研修过粒子宇宙学的年轻人没有到科研机构工作,而是在家里继续研究,他算不算是‘民科’?在我看来,科学家不分庙堂之高与江湖之远,不分‘专业’与‘业余’,关键在于是否尊重科学精神。只要拥有科学精神,掌握科学的研究方式,就可以称为科研工作者。”张新民说,“有许多气象爱好者,他们既有大气科学的知识储备,也在一些领域有较深入的‘专研’,那么,就不应该贴上‘民间’之类的标签。”

  他还表示:“同时,从这件事上科研工作者也应该反思。很显然,公众并不清楚什么是真正的‘引力波’,也无法辨别相关研究是否遵循了科学规律。这说明我们的科普工作是滞后的。”

  张新民认为,我国应该更为重视科普工作,要鼓励两类人担任科普作家:一是有专业背景、专职从事科普工作的作家;二是科学家业余从事科普工作。特别是后者,科研工作者应该主动走出去,将自己的研究内容解释给公众听。只有这样,公众才会信仰科学、辨别“伪科学”。

  他认为,“公众科学素养的提升,对于社会的转型发展意义重大。”

  (来源:《中国气象报》2016年4月1日三版 责任编辑:张林) 


附件下载:

地址:北京市918信箱 邮编:100049 电话:86-10-88235008 Email:ihep@ihep.ac.cn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备案序号:京ICP备05002790号-1 文保网安备案号: 110402500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