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贻芳在北京谱仪控制室
“您最近在忙些什么?”
“我还是在做那三件事啊。”中科院院士、中科院高能物理所所长王贻芳轻描淡写地说完后,抿嘴一笑。
去年,王贻芳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他带领的团队又凭借大亚湾中微子项目成果,让中国人首次获得国际“基础物理学突破奖”,接二连三的好消息,让王贻芳不仅成了学术明星,也再度成为媒体的宠儿。
不过,这丝毫没有改变王贻芳的节奏:他依旧说话言简意赅,依旧奔波于大大小小的会议厅,也依旧像“空中飞人”一样穿梭于国内外,忙着他的“三件事”——建设江门中微子实验、筹建大型环形正负电子对撞机(CEPC)、做高能物理所的行政工作。
江门中微子“进展不错”
2014年底,江门中微子实验项目开始建设,这成为王贻芳最大的牵挂。
“江门中微子实验”属于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A类),建成后将着力解决国际中微子研究中下一个热点和重大问题:中微子质量顺序,并开展超新星中微子、地球中微子、太阳中微子等天体物理研究,巩固我国在中微子研究领域的领先地位。
该实验计划建造一个位于地下700米的地下洞室、大型的水池、一个装满2万吨液体闪烁体和光电倍增管的中微子探测器以及配套设施。
“目前,实验项目进展不错。”王贻芳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实验室建设的准备和地下探洞的建设工作正在进行。
王贻芳介绍,实验的具体工程实施方案和关键技术都已经确定,今年年底到明年年中会完成最后几项招标,“招标做完之后,实验工程建设就基本落实了”。
在建设过程中,王贻芳带领着科研团队,与企业合作,实现了项目的关键器件——光电倍增管的预研与国产化。“光电倍增管是粒子物理及核物理实验的通用部件,它的作用是将光信号转化为电信号。过去我们都是依靠进口,现在我们做了5年时间实现了国产化,招标也完成了。”王贻芳说。
CEPC正在推动预研
除江门中微子实验之外,王贻芳还忙活着另一件事——CEPC的筹建。
CEPC是2012年中国科学家提出的关于未来高能对撞机的设想。按计划,CEPC是一个长50~70公里的环形加速器,一旦建成,将成为世界领先的正负电子对撞机。
今年4月初,环形正负电子对撞机及超级质子对撞机(CEPC—SppC)研讨会在中科院高能所召开。来自高能所、理论所、电子所、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30多所大学、科研院所的近160余名专家及青年科学工作者参加了这次研讨,并明确了CEPC下一步的工作目标。
“目前,CEPC的初步概念设计报告已经完成,我们正在深化设计,争取尽快完成概念设计报告,同时,我们也在推动预研工作并申请预研经费。”王贻芳说。
作为CEPC的项目指导委员会主席,王贻芳主要负责项目筹备的宏观工作。“我们在争取国际合作交流,组建人员队伍方面也取得了一些成果。”王贻芳说。
高能物理领跑人
王贻芳口中的第三件事,就是当所长。
2011年,王贻芳出任高能物理所所长一职,在致辞中,他写下了自己的雄心:“我们不仅要去广东,也要去西藏;不仅要发射卫星和进入空间站,也要深入地下研究中微子和暗物质。”
身为高能物理所所长,王贻芳已经很难有时间做具体的实验室工作,他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带动研究所领跑国际高能物理前沿。
为了更好地实现这样的雄心,王贻芳时常穿梭于研究所内外的各种会议。接受记者采访时,王贻芳刚参加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数理学部的咨询会议。
“我的会一直挺多的。”王贻芳告诉记者,接下来,他又要去意大利出席中国与意大利高能物理合作的年度高层会议。
为了更好地把握国际前沿,为中国争取更多资源和国际合作的机会,53岁的王贻芳早已成了“空中飞人”。“每年,我们跟日本、美国、法国、意大利等都有高层会议,大家在一起洽谈合作进展情况,寻找新的合作机会。”王贻芳说。
不过,他把这样的劳碌归为职责。“跟各个国家高能物理研究单位进行合作交流联系,也是所长职责的一部分。不管谁来干,都跑不掉的。”王贻芳笑着说。
(原载于《中国科学报》 2016-05-30 第2版 科技盛会)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