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传媒扫描 > 2017年
【中国科学报】“群星”报春:来自太空的新年祝福
文章来源:  2017-02-07
】 【】 【

  鸡年伊始,正是人们合家欢聚、走亲访友的快乐日子。大家是否还记得,为了探索宇宙的奥秘,在过去的一年中,我们头顶的苍穹又多了许多“中国星”。在新春之际,中国科学报/科学网以第一人称拟人化视角,记录前方科研人员围绕“中国星”的忙碌,同时奉上来自远方的热切问候。

  天眼FAST:春节我在做体检 

  

 

  大家新春好,我是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我的英文名叫FAST,江湖人称“天眼”。

  新春伊始,年味真是浓啊,大家应该正与家人团聚吧。我今年和我的科学家小伙伴们一起迎来了鸡年。不过春节的这几天里,我们都没闲下来。

  去年9月25日是我的生日。在大家的关注和鼓励下,我完成了此生的首次全景亮相,完美!

  可是,虽然我已经被建成了,但科学家小伙伴说,我的性能指标还需要继续调试优化。

  大过节的,这些科学家小伙伴们离开了自己的家人,陪着我,给我“做体检”,护卫我的健康安全。真心要感谢他们对我的付出。现在,我正安坐于贵州大窝凼之中,仰观宇宙,游目骋怀。

  过去的一年里,我还要特别感谢大家对我的关心。今年,习总书记的新年贺词专门点了我的名,让我多少有些受宠若惊,未来,我还会继续努力,为人类解开更多宇宙谜题。

  说到宇宙谜题,我不得不说宇宙真大啊,奥秘真多啊!虽然我不能预言未来一定会发现哪些惊天动地的大成果,但是,我承诺将穷千万里之目,在宇宙边缘寻找中性氢,为人类重现宇宙早期图像;我将用一年时间,探索千颗脉冲星,建立脉冲星计时阵,并参与未来脉冲星自主导航和引力波观测。

  此外,我还将主导国际甚长基线干涉测量网,获得天体超精细结构;进行高分辨率微波巡视,检测微弱空间信号;参与地外文明搜寻;参与子午链工程,提高非相干散射雷达双机系统性能;将深空通讯能力延伸至太阳系外缘行星,将卫星数据接收能力提高100倍。

  我会努力的!

  (本报记者倪思洁采写) 

  悟空:鸡年继续“猴犀利” 

  

 

  丢丢丢……噔噔噔噔……噔噔噔噔……俺老孙来也!

  大家过年好!一直忙着找暗物质,春晚也没顾上看,但还是一定要给大家拜个年!祝你们鸡年吉祥!祝师父们和我鸡年继续“猴犀利”,早日揭开暗物质的神秘面纱!

  好多人问我飞到哪儿了,其实我就一直在围着地球绕圈圈。这份工作并没有你们想的那么酷,并不会飞进遥远的宇宙深空,而且每天重复工作就是绕圈圈——收集信息——绕圈圈——收集信息……

  是的,科研工作就是这么单调。茫茫太空中,一只孤独的理想主义猴子天天喊着“前方高能”,用它的火眼金睛识别暗物质的踪影。

  你们一定很好奇我到底是怎么在太空工作的,简单地说,就是通过探测宇宙中高能粒子的方向、能量以及电荷大小来间接寻找和研究暗物质粒子。我身上的很多厉害技术只有中国有哦。

  已经在取经路上走了409天,想死你们了!但我不能哭,我要保持所有载荷的敏感度……师父们说,我会工作最少3年,状态好的话5年,或更久。这有点像去读一所太空大学,每天接收大量信息进行分析。如果发论文,第一时间让你们知道。

  我每天会从宇宙中接收16G的信息,差不多相当于三四部高清电影。这一年多,我完成了全天区覆盖,共探测到19亿个高能粒子。师父们都夸我能干,说我的表现超出预期。

  宇宙中还有那么多谜题在等着我。嗯,我会取回真经的。

  我知道你们都攒了一肚子问号,关于我,关于暗物质。把问题用力抛向高空,我在500公里近地轨道,会接住的。很快会有首批科学成果的发布,到时候我和师父们再一一解答。

  (本报记者陆琦采写) 

  “太空小蜜蜂”:来看宇宙大爆炸 

  

 

  大家好,我是“太空中最美丽的小蜜蜂”——伴随天宫二号太空实验室一起进入太空的“伽马暴偏振探测仪”。我的大名叫天极,英文名POLAR。

  我这只“小蜜蜂”可不是浪得虚名。从天宫二号成功入轨,探测仪开启那天起,我可就称得上“劳动标兵”了——全天24小时无休地“紧盯”着太空中的伽马射线暴,一刻都不敢停歇。

  作为一只爱岗敬业的“小蜜蜂”,通过我的努力,科学家们获得的成果可是很丰厚的。到现在,科学家已经从我提供的数据中探测到了伽马射线暴、太阳耀斑和脉冲星,还利用脉冲星信号成功进行了初步的脉冲星导航实验,我工作的成果已经远远超过了出征之前交给我的任务。

  不过,我还有很大的潜力有待开发。直到现在,科学家对我性能的全面测试以及仪器刻度标定工作都还没有完成,例如测量1600路探测效率的仪器标定。科学家们对我寄予了很多期望,我想除了这些“最初的梦想”,我还应该能够给大家带来更多的惊喜。

  在我不舍昼夜工作的同时,和我一起奋斗的科学家小伙伴们也很辛苦,很多人都在春节期间坚守岗位。好在有发达的互联网,他们再不用坚守在实验室饱受思乡之苦,而可以陪伴在家人的身边,通过互联网接入实验团队的服务器,及时监测、分析我所提供的数据。不仅如此,值班的小伙伴们还会通过微信群和整个团队保持紧密联系,时刻关注我的动态。(本报记者王佳雯采写) 

  “墨子” :中国星的中国心 

  

 

  大家好!我是“墨子号”,在这辞旧迎新的喜庆时刻,我向全国的父老乡亲拜年了!

  咦,你说墨子不是那个2400年前的哲学家吗?哈哈,我就是以他命名的。墨子曾经写道:“端,体之无序而最前者也。”他说的这个“端”,就是组成物质的最小颗粒,这与“量子”的概念有着奇妙的缘分。

  没错,我就是一颗量子卫星,去年8月搭载长征二号运载火箭飞上太空。我的个头不大,却肩负着很重要的使命:在世界上首次实现卫星和地面之间的量子通信,构建天地一体化的量子保密通信和科学实验体系。就在1月18日,我刚刚完成4个月的在轨测试,正式交付使用,开始三大科学实验任务。当前已经在采集数据啦。

  我是一颗“中国星”,完全由中国科学家自主研制;我有一颗“中国心”,衷心希望我的祖国屹立于全球创新之巅;我也爱过“中国节”,虽然身在遥远的太空,仍然心系新春伊始的万家灯火!

  不过别担心,我并不孤独。在地面上,我有五个好朋友——河北兴隆站、新疆南山站、云南丽江站、青海德令哈站和西藏阿里站。只要90分钟,我就能环绕地球一周,和各个地面站通过信标光“握手”。地面站发出喜庆满满的红色信标光,我报以生气勃勃的绿色信标光,握手成功后就能发射一个个单光子,完成相应的量子通信实验。我每次从一个地面站过境,都在凌晨,匆匆一瞥,不过5分钟。守望着我的工作人员们就要熬到深夜,争分夺秒地完成实验。你们辛苦了!

  在科研团队的新春联谊会上,有才有爱的科学家们为我自编自唱了一首歌——《南山南—量子星》。歌词让我感动不已:“他说激光划过夜空的美丽,不及他第一次遇见你。时光转瞬即逝,分秒必夺。如果所有地面站连在一起,扫过夜空只为拥抱你。熬过深夜的那一刻,晚安。”

  (本报记者李晨阳采写) 

  “玉兔”:大年初十我上班 

  

 

  大家好,我是正在休假的“玉兔号”,先在这里祝全国人民春节快乐!

  等等,先别给我差评,我知道,执行任务中的国家公务人员是不能休假的。但我和嫦娥姐姐都是靠太阳能电池供电的,春节期间的月球正好处在月夜期间,见不到阳光,所以我们就像动物冬眠一样休眠了。

  这已经是我在月球上度过的第四个春节了。一开始,科学家们可没想到我能活这么久,他们只为我设计了3个月的寿命。经历了机构控制异常和多次休眠、唤醒后,我才最终在去年7月31号停止工作。

  当然,科学家们对我的表现已经很满意了,还表扬我超额完成任务,为将来的载人登月铺平了道路。建立光学相机探测数据处理方法和地形重构模型、判定月表地质单元地质年龄、发现新的岩石类型……这都是科学家在我和嫦娥姐姐的帮助下完成的原创性成果,我感到很骄傲。

  现在,我和嫦娥姐姐身上还能工作的“器官”就只剩月基光学望远镜了。这台仪器已经进行了接近5000小时的巡天观测,获得了20多万张图像数据。悄悄告诉大家,在月球上看到的星空,和地球上绝对不一样,希望你们能来这里亲身感受一下!

  2015年,科学家利用月基光学望远镜观察一个名为“V921 Her”的特殊双子星,发现了重叠双子星系统的光变曲线。同时,科学家们还根据数据提出了月球外逸层中的羟基(水)密度的上限,是迄今为止这一领域的最好结果。

  下一个月昼将要在大年初十到来,大家放心,我们会在那时由智能系统唤醒准时开工的哦!再见!

  (本报记者甘晓采写) 

  碳卫星:我是太空小“侦碳” 

  

 

  大家好!我是颜如宋玉、貌比潘安、才赛柯南,江湖人称太空小“侦碳”的中国第一颗全球二氧化碳监测科学实验卫星——碳卫星。我在700公里太阳同步轨道上给各位拜年啦,祝大家鸡年大吉,新的一年变得像我一样牛,哈哈哈哈哈!

  今天是正月初五,俗称“破五”,人们黎明即起,打扫卫生,意思是要把“脏”东西都赶出去。这跟我的任务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人类在工业革命之后,大量化石燃料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呈现爆发式增长,使得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面临着日益严重的温室效应。

  中国人讲究持家先有账,科学家特想知道二氧化碳这笔账究竟有多少,不同地区的排放“明细”是什么,温室气体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又是什么,所以就把我派到太空来啦。

  虽然我上天也就一个多月吧,跟前面几个“老哥哥老姐姐”没法儿比,但我也要使出浑身解数,用我的高精度“火眼金睛”,用我的曼妙“舞姿”,给咱中国人长脸。这不,年前我刚干了一件大事,从太空获取了第一组大气氧气和二氧化碳吸收高分辨率光谱图,给科学家提供了首批观测数据。

  嘿嘿嘿,这第一仗貌似打得挺漂亮。连惜字如金的科学家蜀黍都夸我:“首批卫星有效载荷数据质量较好,卫星运行稳定。碳卫星成功获取首批数据,为接下来科学家开展高精度定标、大气二氧化碳高精度反演等打下了坚实基础。”

  好啦不说了,科学家们也都没休息在值守呢,我也得回去坚守岗位啦。你们继续逛~吃~逛~吃吧,我就静静地看你们能排多少二氧化碳……

  (本报记者丁佳采写) 

  《中国科学报》 (2017-02-06 第1版 要闻)

附件下载:

地址:北京市918信箱 邮编:100049 电话:86-10-88235008 Email:ihep@ihep.ac.cn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备案序号:京ICP备05002790号-1 文保网安备案号: 110402500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