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全球看,美国、德国的国家实验室都是依托大科学装置进行研究。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核心也是大科学装置。”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上海市代表团全体会议上,全国人大代表、中科院院士陈和生说。
陈和生表示,《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建设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技术创新中心,打造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平台。近年来中国大科学设施建设取得了很大发展,进入了快车道,取得了很多成果,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有一些已经是国际领先。然而,大科学装置的建设管理还存在不少问题。
陈和生建议,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的选择,必须非常慎重,要优先考虑国民经济发展、国家安全战略需求和世界科技前沿,考虑我国有优势、符合我国国情的项目。通过严格评审和可行性分析来提出推进意见,建议国家设立周期固定的科学咨询委员会,对项目选择上“有所为有所不为”。
陈和生说,国家大型科学平台主要服务多学科交叉领域,如上海光源,往往有二期工程的建设需要,以便充分发挥其潜力。但由于现行体制限制,大型平台迟迟不能建设二期工程,造成了严重的浪费。大型平台的效益在国际上已经明确,只要一期通过验收,应该立刻开始二期建设。而且,此类二期工程不涉及征地,可以很快上马。他建议,大型科学平台的二期要开设绿色通道,抓紧推进建设。
陈和生还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管理中存在的具体问题提出建议。比如,要解决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期间的人员经费问题。他表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具有工程和科学的双重特点,建设过程中包括大量科研工作和非标设备研制,但是工程实施期间难以得到外界经费支持。希望进一步完善科研费用投入机制,在设施建设过程中列支人员绩效费用。
他还建议,要高度重视对大科学装置的研究和应用成果的评估。他表示,很多单位关注于争取新项目,对已有项目的管理和投入不够。建议国家定期对大科学装置的科学目标和应用成果的实践度进行评估,如果没有竞争力要考虑关闭,这也是国际惯例。同时,加大对运行、研究经费的支持,真正让现有装置发挥更大效应,服务国家战略需求。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