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传媒扫描 > 2017年
【南方日报】松山湖全力打造国家科技创新策源地
文章来源:  2017-11-24
】 【】 【

  即将建成的散裂中子源,将为松山湖打造国家科技创新策源地提供重大支撑。

  11月16日至21日,第十九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在深圳会展中心顺利举行。在这个影响全球创新风向标的展会舞台,来自东莞松山湖的多家参展企业带来了最新的创新成果,与来自世界各国的创新企业同台互动对接,收获满满。

  从珠江西到珠江东,从深圳河到香江水,珠三角、香港、澳门地区正在向超级城市群的新时代发展。毗邻广州和深圳两大一线城市、背靠东莞这一制造业名城,松山湖当前正面临粤港澳大湾区和广深科技创新走廊规划建设两大历史机遇的叠加。

  目前,松山湖已跻身广深科技创新走廊核心创新平台,新一轮的创新驱动发展大幕已然拉开。松山湖正乘势而上,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力争在未来的区域竞争中赢得主动、赢得先机,努力打造成为全球性科技园区、国家科技创新策源地。

  创新引领为跨界融合提供重大平台支撑

  从广州,途经东莞到深圳100多公里,广州和深圳这两个一线城市及创新引擎借助广深高速、广深沿江高速、莞深高速、广深铁路四条大动脉紧密联系在一起。从天空俯视,这里是珠三角灯火最为璀璨的区域。

  以上交通要道串起了深圳湾创新总部基地、东莞松山湖、广州科学城等宛若明珠的关键节点,构筑出中国南部最具活力和创新的都市带。更多的新技术、新思维在广深科技创新走廊迅速跨界融合,科技产业创新中心日渐成形,孕育着面向未来的超级经济带,中国创新发展的重要一极由此而生。而这个创新都市带的中部脊梁,正是作为世界产业基地的东莞。

  今年,广东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广深科技创新走廊的战略,对标全球打造“中国硅谷”,并且明确广州、深圳、东莞要切实担负起主体责任。东莞的发展首次被放到与广州、深圳两个国家中心城市同一平台去谋划推进。

  作为引领东莞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引擎,松山湖位于广深两地创新资源的必经之地,正在成为广深科技创新走廊的重要节点。沿着广深科技创新走廊松山湖段,华为、中集等知名企业,将如一节节莲藕紧紧相连,形成集研发、制造于一体的创新通路,未来更多的新技术、新概念将在广深科技创新走廊迅速跨界融合,形成“血脉”贯通的超级产业群,酝酿出超级产业。

  在前不久召开的东莞市推进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建设工作动员暨系列重大科技创新项目及规划发布会上,东莞发布了推进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建设的一系列规划。而在这轮发展热潮中,松山湖将再次肩负起自己的使命。

  按照省《广深科技创新走廊规划》,松山湖高新区被纳入十大核心创新平台。东莞市同步编制了《广深科技创新走廊东莞段空间规划》。按照东莞市规划,在省提出东莞“两核九节点”的基础上,东莞进一步提出在全市构建“一廊两核三带多节点”的创新发展空间格局,其中,“两核”是谋划建设滨海湾新区创新核心,强化松山湖高新区创新引领作用。对于松山湖的未来发展,东莞市给出的定位是打造全球性科技园区、国家科技创新策源地。

  各类创新资源要素向园区加快集聚

  在松山湖,华为、中集等众多龙头企业已落户。佳禾智能是耳机行业隐形冠军;中图半导体专注于高精密材料处理技术,是国际上规模最大的PSS供应商;长盈精密则是CNC领域的龙头企业,还有大族粤铭、博奥木华基因……

  另外,松山湖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也开始播撒下创新的种子,固高科技、李群自动化、逸动科技等多家企业正逐步成长壮大。

  近年来,松山湖以创新驱动发展为灵魂,持续优化创新驱动发展能力,创新资源、科技成果、创新型企业等各类创新要素向园区加速集聚,已经拥有一大批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新型研发机构、孵化器、重点实验室等创新资源。

  统计显示,松山湖现有高企180家。今年1-7月,松山湖63家规上高企实现工业总产值1279.6亿元,占松山湖规上工业企业总产值80.2%;实现工业增加值114.5亿元,占规上工业企业增加值66.9%。园区坚持提升高企创新能力与壮大企业规模并重,特别是将高企培育工作与东莞市实施重点企业规模与效益倍增计划相结合,将扶持高企发展壮大作为“倍增计划”的重头戏来抓,推动52家高企参与倍增,今年1-7月实现营业收入267.3亿元,实现税收7.7亿元,分别占全部“倍增计划”企业的93.4%和84.8%。

  实施创新驱动,人才是核心动力。通过不断加强人才服务工作,松山湖如今已经成为东莞乃至珠三角东岸重要的区域创新创业人才高地。目前,松山湖人才总量突破7万人,占全市84.9%;省创新创业领军人才3名,占全市100%;市创新创业领军人才47名,占全市总数84.1%;市特色人才109名,占全市58.9%;省创新科研团队17个,占全市65%;市创新科研团队9个,占全市50%。

  新型研发机构方面,目前,松山湖共组建了25家新型研发机构,占全市32家新型研发机构的78%,其中省级新型研发机构19家。在新型研发机构的带动下,松山湖吸引了一批创新创业团队,建立了一批高水平孵化器,成功转化了一批科技创新成果。

  同时,松山湖也逐步建立起以高端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机器人、新能源、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4+1”新型产业体系,拥有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行业龙头企业,一批成长性强的中小型企业,园区产业发展质量和结构都在不断优化。

  提升创新能级向广深看齐

  水平村旁,巍峨青山下,国内第一台、全球第四台散裂中子源装置正在紧张建设当中,整个园区银白色的建筑风格充满了面向未来的科技感。中国散裂中子源于2017年8月底首次打靶成功获得中子束流后,开始进入试运行阶段,预计2018年春将按计划全部完工,正式对国内外用户开放。

  从位置上看,散裂中子源位于珠三角大装置集群几何中心;从定位上看,中子源是“距离产业化最近”的通用型公共试验平台。这两大优势为东莞向创新型一线城市挺进提供了无限可能。

  按照前不久发布的《东莞中子科学城概念规划》,中子科学城区域由松山湖南部片区、大朗象山片区、散裂中子源及生态绿地三部分构成,总面积45.7平方公里。其中,松山湖南部片区将成为总部经济、科研办公和综合服务区;大朗象山片区规划为产业集聚区;散裂中子源及生态绿地为大科学装置集聚区,还将集聚同步辐射光源、激光装置等一批大科学装置。

  东莞中子科学城将在中子源等大装置集群及其他创新要素的驱动下,建设成为珠三角大装置集群核心,国家级科技创新策源地,以及广深科创走廊联合创新、开放创新、集成创新中心。科学城未来将吸引16万-18万的就业人口,12万-15万的居住人口。据初步测算,本科及以上学历的高素质人才约占就业总人口的90%。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散裂中子源工程总指挥陈和生表示:“东莞市政府规划建设中子科学城是一个非常正确的一个决定,它的主要作用是利用散裂中子源作为一个大型的,多学科和高技术产业创新的研究平台,以它为核心吸引各方面的研究机构和产业落户到我们散裂中子源的周围,从事高技术产业的研发。”

  在中子科学城打造过程中,松山湖将利用“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优势,实现一批大科学装置、一批研发平台、一批企业研发中心和产业化基地的聚集,将散裂中子源的高端前沿技术注入本土企业,带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园区统筹,是东莞积极融入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建设的另一支点,而松山湖片区则成为东莞市园区统筹的先行区。松山湖片区将借助散裂中子源,充分发挥大学创新城、以华为为代表的具有全球视野和国际影响的大型企业、高水平理工大学等科技创新载体的作用,率先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以创新成果转化为核心竞争力参与全球产业竞争,将松山湖片区打造成为广东省国家科技产业创新中心的先锋区域。

  松山湖管委会表示,松山湖将不断提升创新能级、向广深看齐,以大科学装置和大型龙头企业为支撑,在高端创新人才集聚、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支柱性新兴产业培育上,发挥核心引领作用,加快引进一批重点实验室和人才团队,催生形成一批高端新兴产业。

  松山湖片区也将主动作为,探索统筹发展的新模式、新路径,充分发挥松山湖作为全市创新核心引擎的带动作用,整合周边镇创新发展资源,推动片区重大科技平台和基础设施共享,促进人才、技术、资金、信息等创新要素自由流动、深度融合,将松山湖片区打造成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力争到2020年,松山湖片区地区生产总值实现翻一番,努力打造成为东莞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南方日报》2017年11月22日 第A09版)


附件下载:

地址:北京市918信箱 邮编:100049 电话:86-10-88235008 Email:ihep@ihep.ac.cn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备案序号:京ICP备05002790号-1 文保网安备案号: 110402500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