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我们选址,就对属地党委政府说明,我们这个项目不会直接带来GDP。有的地方就打了退堂鼓。但广东省、东莞市高瞻远瞩,积极争取我们过来,在资金、用地、工程建设乃至配套宿舍上给予不折不扣的支持,体现了对科技研发、对科技创新的远见卓识。现在可以看得到的是,这个项目在支撑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正日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南粤金秋,果实累累。在记者走访东莞松山湖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陈和生口中的“项目”,就是他主持工程设计和建设的中国散裂中子源。今年2月,在努力克服新冠疫情的不利影响下,这项国家“十二五”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打靶束流功率达到100千瓦的设计指标,比原计划提前一年半;从2018年8月通过国家验收并向用户开放运行以来,中国散裂中子源通过服务国内外1500多位用户,已经完成超过200项原创性课题研究。
中国散裂中子源,是松山湖诸多科学布局中的一个。去年8月18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发布,提出支持深圳强化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优势,以深圳为主阵地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与此同时,与深圳一墙之隔,双方形成鲜明产业互补性的东莞,被赋予与深圳联手共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的使命,扛大梁者,就是今年1月得名的“松山湖科学城”(原中子科学城)。
11月2日至4日,东莞松山湖将迎来2020粤港澳院士峰会暨第六届广东院士联合会年会的召开。届时,上百位院士专家将集结松山湖,助力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建设,松山湖的魅力凸显,正聚焦着海内外越来越多的目光。
大科学装置引领,高水平谋划松山湖创新高地蓝图
今年5月,香港大学黄明欣教授团队开创性提出一种新的作用机制,获得了强度、韧性、延展性俱佳的低成本新型钢材,相关研究成果在国际顶级期刊《Science》发表。这是中国散裂中子源自2018年9月正式对外开放运行以来,取得的又一项重要成果。而国外的散裂中子源发表类似的顶级刊物文章都是投入运行后5 - 6年。
很难想象,此时距离这座世界第四台、中国首台散裂中子源动工建设,仅仅过去了9年。2017年8月,中国散裂中子源打靶成功获得中子束流。2018年8月散裂中子源一期建设通过国家验收投入运行,同年底,东莞市委、市政府决定依托散裂中子源等大科学装置及松山湖高新区规划建设科学城。
2019年,结合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建设等实际需要,松山湖科学城确立为东莞参与大湾区科创中心建设的重要举措和落实大湾区科创战略的重大平台。同年,市委书记梁维东、市长肖亚非先后带队访问中国科学院,与中科院达成了“院地合作、所企对接”的模式,全面深化了合作共建松山湖科学城的战略共识,并形成了共建合作协议。今年7月,国家发改委、科技部批复同意光明科学城-松山湖科学城片区为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的主体,定位为重大设施平台等创新资源集中承载区。
“这赋予了松山湖科学城承担国家战略性标志性基础研究任务,全面参与国际科技合作与竞争的责任和使命。”东莞市科技局局长卓庆表示。
松山湖科学城涵盖了松山湖高新区、大朗镇、大岭山镇、黄江镇1园3镇,与规划面积99平方公里的深圳光明科学城直接相连,共同构成了190平方公里先行启动区的主体。松山湖科学城已初步规划形成“一轴(串联松山湖科学城和光明科学城)、一区(大科学装置集聚区)、两心(城市配套服务中心、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四组团(城市综合服务组团、中央科技创新组团、西部门户科创组团、东部合作示范组团)”的空间布局。
松山湖科学城可不是座“空城”!随着基础研究领域的拓展,一系列重大原始创新问题都呼唤更加先进的研究手段,而大科学装置的建设聚集,对满足国家战略需求和支撑国际科技前沿研究具有重大意义。在中国散裂中子源引领下,一系列重大科学平台加速聚集松山湖科学城,为东莞创新发展赋能。
东莞市政府支持的南方先进光源研究测试平台去年已经动工,进展顺利。东莞正在推动散裂中子源二期工程等项目的建设,以及谋划更多大科学装置建设,充分挖掘大装置的科学功能,实现大装置在物质科学和交叉科学应用研究上的作用。
陈和生院士透露,今年7月,中科院正式向国家发改委提出散裂中子源二期的立项申请,散裂中子源二期工程将束流功率提高到500kW,新建11台谱仪和实验终端,将大幅度提高综合性能。
此外,为加快推进松山湖科学城建设,东莞正着力完善《松山湖科学城发展总体规划》、《松山湖科学城科学功能规划》、《松山湖科学城国土空间规划》三大规划,争取年内出台或形成送审成果。近期召开的中国共产党东莞市第十四届委员会第十一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快推进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松山湖科学城)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围绕重大原始创新策源地、中试验证和成果转化基地、粤港澳合作创新共同体、体制机制创新综合试验区四个定位,聚焦新材料、信息、生命领域,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原始创新高地,进一步明晰了松山湖科学城的行动纲领,并加大对科学城建设的支持力度,为科学城的建设提供政策保障。
院士领衔,建设一流实验室和科研机构体系
今年2月,材料物理学家汪卫华院士团队的研究成果“基于材料基因工程研制出高温块体金属玻璃”,入选2019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这一重大原始创新成果,正诞生在2018年成立的广东省首批四家省实验室之一——东莞松山湖材料实验室。
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由中科院王恩哥院士担任实验室理事长,致力于打造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新材料研发基地、未来国家物质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粤港澳交叉开放的新窗口及具有国际品牌效应的粤港澳科学研究中心。
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四大核心板块布局基本完成,明确了10大研究方向,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广东省重点研发计划等各类国家、省级项目40多项;发表高水平论文超过330篇,其中在《Nature》上刊发7篇。实验室已孵化了19家产业化公司,分布在松山湖、塘厦、大岭山等镇街(园区),科技成果开始进行产业化。
未来,实验室将致力于建设成为有国际影响力的新材料研发南方基地、未来国家物质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及粤港澳交叉开放的新窗口,为大湾区科技创新贡献力量。”担任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主任的汪卫华院士说。
像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一样,东莞已经成立有中国科学院云计算产业技术创新与育成中心、广东华中科技大学工业技术研究院等30多家新型研发机构,大部分集中在松山湖科学城。与此同时,松山湖科学城正推进建设粤港澳中子散射科学技术联合实验室、材料科学用户实验设施、大科学智能计算数据中心、中子治疗技术探索设施、大湾区电镜中心等一批重点项目,抓紧布局前沿交叉研究平台、科技基础支撑服务平台,加快形成大科学装置与前沿技术攻关链式协同,为产业关键技术突破提供支撑,催生更多从“0”到“1”的重大创新成果。
在广东,一说起新型研发机构,广东华中科技大学工业技术研究院是绕不开的主角,以“事业单位、企业化运作”和“通过市场化机制促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特色,被誉为“全国新型研发机构的典型代表”。如今,由工研院牵头建设的主打工业机器人与高端智能装备的广东智能机器人研究院也声名鹊起。
东莞有一家名为嘉泰的企业,为国内外知名品牌手表供应表盘等结构件,为确保精度,以往一直都依赖老师傅手工打磨。2017年,广智院立项为该企业提供机器人自动打磨的智能制造解决方案。
“众所周知,手表是精密度要求很高的产品,为确保打磨的精度,要求机器人刚性好;但与此同时,复杂曲面的设计,又对设备柔性要求很高。这本身就是对矛盾。”工研院院长、广智院院长、长江学者张国军教授告诉记者,为解决这一难点,研发人员创造性地巧妙结合机床的刚性和机器人的柔性,实现了“刚柔相济”。如今,由广智院提供的智能设备已经在嘉泰实现了加工打磨环节的全部人工替代,将生产效率提高了130%以上。
除了新型研发机构外,一系列新型研究型大学也纷纷在松山湖科学城落子布局。根据《湾区大学建设规划方案》,东莞在松山湖和滨海湾新区分别安排土地,采取“一校两区”的方式,以国际化视野、双一流标准筹建湾区大学;安排523亩土地建设的香港城市大学(东莞),目前正在抓紧开展前期工作,预计明年初动工建设,计划在2023年开始招生。
作为本地高校,东莞理工学院借“天时地利人和”,参与承建散裂中子源的用户谱仪;与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共同建设材料科学与工程等重点学科。近五年,学校共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优秀青年博士、博士后等近700人,双聘、特聘、柔性引进院士14人。在2020中国大学综合实力排名中,东莞理工学院已经提升至第183位。
筑巢引凤,科技创新要素加速集聚
走进广东菲鹏生物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菲鹏生物”),只见一间间实验室里,穿着白大褂的研究人员正在专心致志地做实验、搞测试、比数据。董事长崔鹏介绍,依靠持续的技术研发和创新能力,公司为全球体外诊断试剂生产厂家开发核心原材料并提供整体解决方案,打破了国内生物活性蛋白依赖进口的局面。
作为菲鹏生物的创始人,崔鹏受松山湖创业环境的吸引,将菲鹏生物落户东莞,并于2018年获得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证。
正如崔鹏所说,通过不断地筑巢引凤,松山湖优良的创新创业环境,加上如今松山湖科学城建设中的一系列制度建设和政策叠加,吸引重大课题、人才、科技企业等创新要素不断聚集。
越来越多的国家、省重点科研课题在松山湖立项,学术交流活动明显增多。在2019年首批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重大项目中,东莞的科研机构主承担或参与承担项目共4项,占全省立项数30.7%,居全省第3位。东莞理工学院的“重大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与防范”项目获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立项;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的“高能量密度二次电池材料及电池技术研究”项目获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广东复安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与复旦大学合作,整合沪京粤产学研用建设团队共同申建光子安全国家技术创新中心……
此外,散裂中子源科学中心2019年共举办科技创新论坛36期,包括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京港学术交流中心联合举办的“内地-香港地区前沿学科发展论坛”等;中科院学部工作局和松山湖材料实验室联合举办的“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论坛”,影响力不断扩大,正升格为院省联合举办并永久落户松山湖科学城。
目前散裂中子源已聚集包括陈和生院士在内300名高端科研人才常驻东莞工作。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已引进包括王恩哥院士、赵忠贤院士、汪卫华院士在内的10名海内外院士、24个创新样板工厂科研团队,集聚双聘和全职科技人员超过700人。松山湖各新型研发机构和科技企业还集聚了55个由海内外知名院士、长江学者、学术领军人才作为带头人的省市创新科研团队,其中活跃着甘子钊院士、李国杰院士、王占国院士、方滨兴院士等一批院士团队的身影。
华为机器、华为终端总部等先后在松山湖落户,华为在莞的科研人员已有数万人。今年,华为全球开发者大会在松山湖举行,面向全球发布了鸿蒙系统2.0;百度、腾讯等世界级知名企业深度参与创新松湖创业大赛。Google、Linux基金会、BAT等世界级知名科技互联网公司加速汇聚;中国电声行业龙头歌尔股份、全球领先的手机ODM公司华勤通讯加强在松山湖布局。目前松山湖已经形成了年产值规模超过5400亿元、以高端电子信息为代表的“4+1”现代产业体系,培育引进了高新技术企业300多家,规上企业产值超千亿企业1家、产值超百亿企业3家、产值超50亿企业4家、产值超10亿企业4家。
成立于2016年10月云鲸智能科技(东莞)有限公司致力于研发制造提升生活品质的服务机器人,在机器人导航定位、地图构建、创新机构上有明显技术优势,已申请专利90余件,授权发明专利2项,实新专利18项,外观设计专利5项。公司自主设计研发的会自己洗拖布的扫拖一体机器人于2019年“双11”上市,上市便获得市场消费者好评,截止2020年9月,销量超过10万台。
今后,松山湖科学城还将面向未来的新一代信息技术、集成电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人工智能和生物医药等7 大产业,依托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前沿基础研究平台,建设一批新型协同创新平台、产业创新联盟,推动更多的原创性创新成果落地转化,培育和引进一批引领未来行业发展的头部企业、“ 高精尖缺” 创新型企业,加快高质量发展,改写东莞经济发展的逻辑。
(人民日报客户端广东频道 2020-10-20)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