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户于广东省东莞市的中国散裂中子源是“十二五”重点建设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也是我国首台、世界第四台脉冲式散裂中子源。大科学工程建设,涉及大量关键技术攻关,离不开每一位团队成员的付出。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副所长、散裂中子源科学中心主任陈延伟,是自2006年选址便跟进项目的最早参与者之一。日前,陈延伟获评广东省优秀共产党员。
“协作”和“传承”,是陈延伟接受采访时提到最多的两个词,“建设大科学工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离不开团队的协作,更需要传承老一辈科学家的科研精神与情怀”。
探索异地工程党建经验
作为本部在北京的建设项目,散裂中子源项目面临着异地建设的重重困难。初期条件艰苦,100多人的团队从北京来到东莞。除了工程建设上需要从零开始外,与家人长期聚少离多,是大多数人面临的一大难题。
作为中国散裂中子源主要负责人之一,陈延伟自然也不例外,每年春节等节假日,基本都在建设现场度过。
“这么多年走过来,很多人克服了困难,更加觉得这个项目应该齐心协力去做,而且要努力把它做好。”陈延伟说。
随着工程建设的不断推进,全国各地的人才加入团队,成员涵盖老中青三代人。在对青年人的培养中,陈延伟关注到他们的成长性和可塑性。陈延伟认为,科研工作者更需要情怀,希望青年一代能够向老一辈科学家学习。
在多年的异地建设中,陈延伟所在的东莞研究部党总支努力探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异地工程党建经验,充分发挥党建工作对大科学工程的引领与推动作用。2019年7月,中国散裂中子源园区成为中国科学院首个设立在国家大科学装置上的党员主题教育基地。
“异地工程党建,需要因地制宜,要充分发挥广东特点来加强学习。”陈延伟担起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组织团队到适合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的地方学习,推动党建工作。
项目建设一做就是十几年
从项目筹备、选址、立项、工程建设到建成后开放运行,至今已有10余年的时间。
“工程建设真的很苦,因为它并不是立马见效的产品,而是一做就要十几年,需要沉下心来完成一遍遍调试。”陈延伟说。
2017年,中国散裂中子源首次打靶成功,顺利获得中子束流。2018年8月,中国散裂中子源顺利通过装置国家验收,设备国产化率超过90%。验收委员会专家评价,中国散裂中子源的各项指标均达到或优于批复的验收指标,装置整体设计先进,研制设备质量精良,靶站最高中子效率和3台谱仪综合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中国散裂中子源正式投入运行以来,陈延伟主抓运行工作,支持国内外科研与工业界的课题,推动中国散裂中子源成为我国材料科学技术、物理、化学化工、生命科学、资源环境和新能源等学科的先进、功能强大的科研平台。
“除了承担运行任务,我们还承担了大量的科普工作,每年5月我们都会跟中科院和高能所本部同步开展公众科学日活动,让公众在现场感受大科学装置的魅力。”陈延伟认为,“一方面能够对公众进行科学教育,同时也是国家科学力量的展示。”
此外,陈延伟还牵头推动散裂中子源二期工程、南方先进光源等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布局建设,为粤港澳大湾区科技的发展贡献了积极的力量。
“未来的道路很长,作为科研工作者,要时刻意识到肩负的职责和使命,更要能够静下心来努力做事。”陈延伟常常以此自勉。
(源自人民日报客户端广东频道 2021年7月18日版 原地址:https://wap.peopleapp.com/article/6253286/6151045)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