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校园里捕获来自宇宙的信息,亲眼见证一颗种子成长为一株秧苗,近距离体验大熊猫栖息地背后的林草科技,跟着巡护镜头与东北虎野外观测站实时连线……9月15日,以“喜迎二十大 科普向未来”为主题的全国科普日活动在全国各地启动。走进位于中国科技馆的北京主场活动现场,一件件实物模型和互动展品吸引了不少观众前来体验。
“这台模型展示了空间站机械臂利用适配器进行舱外爬行和连续供电的特性,体现了舱外状态监视与辅助宇航员移动的基本功能。”在中国空间站机械臂爬行及供电原理模型前,来自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的大四学生吴奇饶有兴致地向观众介绍模型的构造及功能。
中国空间站核心舱上的机械臂,是我国目前智能程度最高、难度最大、系统最复杂的空间智能制造系统。吴奇告诉记者,传统的工业机械臂通常是一端固定在基座供电,另一端进行操作,但是这台机械臂可以借助轨道上的多个定位点连续供电,实现臂两端均可自由活动,从而大大提高机械臂的动作角度和作业范围。从结构设计、三维建模,到型材组装、电路设计、控制器算法,吴奇和小组另外三名成员花了七个多月的时间才完成这一模型。在他看来,国家大科学装置具有重要的科普价值,利用模型能更好地帮助公众理解前沿科技,感受我国科技进步的成果。
最好的科普莫过于能亲身参与科学研究。在校园宇宙线观测联盟的展位上,一台名为“宇宙射线描迹仪”的小型设备不断滴滴作响,并按不规则的方向闪现绿光。“宇宙射线带来宇宙空间的丰富信息,无时无刻不在穿越我们的身体。”校园宇宙线观测联盟顾问沈长铨告诉记者,这台仪器就是帮助我们形象地认识身边无处不在的宇宙线。令人意外的是,这台可以“捕获”宇宙射线的仪器是由北京市东直门中学的学生在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科学家和本校教师的指导下研制的。
“近年来,我国大科学装置稳步增加。作为科技创新的源头,基础研究的突破离不开大科学装置的支撑。”校园宇宙线观测联盟理事长张闯介绍,坐落于四川稻城的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LHAASO)是世界上海拔最高、规模最大、灵敏度最强的宇宙射线探测装置。2020年,依托LHAASO科研资源,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联合相关单位共同成立校园宇宙线观测联盟。“大科学装置的技术原理走进校园,拉近了公众与科学研究的距离,让更多学生在科学家的指导下,亲手拼装探测器、设计实验方案、采集分析数据、完成观测研究报告,并在国际宇宙日上交流。”张闯说,“这不仅激发起学生探索未知的强烈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思维,提升其科学认知水平和科学素养,为发现和培养‘未来科学家’助力加油。”
中国科协相关负责人介绍,北京主场活动由中国科技馆区和北京科学中心区两部分组成。其中,中国科技馆区主要通过互动展品、实物模型、多媒体、图文展板展现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普事业蓬勃发展的亮点和成就。北京科学中心区则以青少年科技教育为主线,聚焦科学家精神、科幻教育、科学实践、科技创新、科学文化等方面,为公众提供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
记者了解到,今年的全国科普日活动将持续到9月21日。全国范围内,部委系统、学会、全国科普示范县、农技协、企业科协等还将广泛开展联合科普活动。全国科普日线上活动平台将通过现场直播、云游场馆、知识竞赛、科普课堂等多种形式,全方位呈现各类科普资源。
自2004年以来,中国科协已连续18年成功举办全国科普日活动,各地各部门在全国科普日期间累计举办重点科普活动约32.2万场次。(经济日报记者 康琼艳)
引自经济日报新闻客户端2022.9.15版 原地址:https://proapi.jingjiribao.cn/detail.html?id=420762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