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0日,由计算中心主办的ASIA@home志愿计算国际会议在高能所成功举行。会议邀请来自于美国、瑞士、法国等著名高校或研究机构的专家做了专题报告,吸引了来自国内外的近60人参加会议,科学院信息化工作处也派专家参加了研讨会。
志愿计算是一项使全世界的普通民众能够对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面临的重大挑战做出贡献的成熟技术,它通过互联网利用空闲的个人电脑,使其担任数据分析任务。对于科学家们来说,志愿计算代表着一项免费和事实上无限的计算资源。
现在,志愿计算已有50多个项目正在运行中,跨越了多个科学领域,包括气候变化,天体物理学,地震监测和流行病学,这些项目得到几百万志愿者的支持。但是,到目前为止大多数项目都是由北美和欧洲的科学家们发起的,中国志愿计算的发展水平还处于初级阶段,因此,此次研讨会把向潜在的志愿计算的使用者们介绍志愿计算的基础技术作为会议目标,通过对志愿技术、网格技术和云计算技术的研讨,让我国的科学家们了解志愿计算技术,并探讨"志愿者通过网络界面进行数据分析的志愿思想"的新趋势,增进我国对志愿计算的了解,促进我国在志愿计算领域的发展。
志愿计算的创始人之一,美国加利福利亚大学伯克力分校的David Anderson博士介绍了志愿计算技术的历史和现状,以及基于BOINC (伯克利网络计算开放架构)公共软件平台项目的发展。在志愿计算的未来发展趋势方面,David博士还介绍了最新的Bossa中间件的基本情况和未来发展的趋势。
来自CERN的Ben Segal教授从LHC项目的基本需求出发介绍了LHC@Home项目在CERN的发展与未来计划,以及CERN自行开发的CernVM虚拟机。CernVM虚拟机的能将LHC计算软件进行分解形成'瘦'软件,从而可以更好地利用计算资源,或实现云计算。瑞士巴塞尔大学的Nicolas Maire 博士从志愿计算在流行病防控领域的应用方面,介绍了malariacontrol.net项目应用志愿计算技术的情况;法国国家信息与自动化研究所(INRIA)的Derrick Kondo博士报告了志愿计算、网格计算和云计算等的成本和性能上的比较。
会后,专家们进行了进一步的讨论,计划尽快启动一系列的活动,包括推动志愿计算在国内的培训、应用的开发部署以及志愿计算在国产硬件平台上的应用等。
本次研讨会是在CERN计算中心的Francois Grey教授的倡议下举办的。Grey教授是志愿计算的主要倡导者,目前是清华大学的访问教授。
附件下载: